五五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黄花蒿

黄花蒿

药材名称黄花蒿

拼音Huánɡ Huā Hāo

别名臭蒿、草蒿(《日华子本草》),香丝草、酒饼草(《广州植物志》),马尿蒿、苦蒿(《贵州民间方药集》),黄香蒿、黄蒿、野筒蒿(《江苏植药志》),鸡虱草(《江西草药》),秋蒿、香苦草、野苦草(《上海常用中草药》)。

出处《纲目》

来源为菊科植物黄花蒿全草。秋季割取,晒干或切段晒干。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达1.5米,全体近于无毛。茎直立,圆柱形,表面具有纵浅槽,幼时绿色,老时变为枯黄色;下部木质化,上部多分枝。茎叶互生;3回羽状细裂,裂片先端尖,上面绿色,下面黄绿色,叶轴两侧有狭翅,茎上部的叶,向上渐小,分裂更细。头状花序球形,下垂,排列成金字塔形、具有叶片的圆锥花序,几密布在全植物体上部;每一头状花序有短花柄,基部具有或不具有线形苞片;总苞平滑无毛,苞片2~3层,背面中央部分为绿色,边缘呈淡黄色,膜质状而透明;花托矩圆形,花均为管状花,黄色,外围为雌花,仅有雌蕊1枚;中央为两性花,花冠先端5裂,雄蕊5枚,花药合生,花丝细短,着生于花冠管内面中部,雌蕊1枚,花柱丝状,柱头2裂,呈叉状。瘦果卵形,微小,淡褐色,表面具隆起的纵条纹。花期8~10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部生于荒野、山坡、路边及河岸边。分布几遍及全国。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

性状干燥全草,长约60~100厘米。茎圆柱形,表面浅棕色或灰棕色,有纵向棱线,质硬,折断面粗糙,中央有白色的髓,嫩枝具多数叶片,质脆,易碎裂。带果穗或花序的枝,叶片多已脱落,花序仅残存小球状棕黄色的苞片,如鱼子,质脆易碎。有特异香气,味苦,有清凉感。以色黄绿、气香、无杂质者为佳。

化学成分风干植物含水分9.7,乙醚可溶物5.6,水可溶物26.6,乙醇可溶物0.8,半纤维素11.6,纤维素8.5,木质素9.6,蛋白质9.3,灰分10.1,鞣质类2.4%。

风干植物经水汽蒸馏,得带微绿有佳香的精油0.18%。精油含率以开花期为最高,新鲜植物比久藏植物含率高。精油成分中含酮类物质44.97%,其中主为蛔蒿酮21%,l-樟脑13%,1,8-桉叶素13%,乙酸蛔蒿醇酯4%,蒎烯1%;另有报道含蒎烯、莰烯、1,8-桉叶素、毕澄茄烯或杜松油烯、石竹烯、某些倍半萜醇、枯醛、酮类、苯酚、丁酸、己醛、乙酸苄酯、d-2-甲基丁酸苄酯、石竹烯氧化物、廿五烷等。

地上部分含东莨菪素及东茛菪甙。

从印度产的黄花蒿,曾分离出假山道年和K-山道年。

性味①《纲目》:"辛苦,凉,无毒。"

②《上海常用中草药》:"苦,寒。"

功能主治清热解疟,驱风止痒。治伤暑,疟疾。潮热,小儿惊风,热泻,恶疮疥癣。

①《纲目》:"治小儿风寒惊热。"

②《现代实用中药》:"生叶汁:涂恶疮疥癣及毒虫咬伤。"

③《南京民间药草》:"清热。"

④《贵州民间方药集》:"消疮肿,治蛇伤。"

⑤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解热健胃,驱风止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外用:捣敷。

复方①治结核潮热,盗汗,消化不良:黄花蒿二至四钱。水煎服。(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②治暑热发痧,胸闷腹痛:鲜黄花蒿嫩叶五钱至一两或种子五钱。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③治疟疾,间歇热:黄花蒿三至五钱。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④治小儿热泻:黄花蒿、凤尾草马齿苋各二钱。水煎服。(《江西草药》)

⑤治流火(淋巴管炎):黄花蒿、牡荆叶各二两,威灵仙五钱。水煎服。(《江西草药》)

⑥治疥癣,皮肤湿痒:黄花蒿煎水洗。(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⑦治蛇咬伤:新鲜苦蒿一两,捣烂,外敷伤口。(《贵州民间方药集》)

备注本品目前在全国大部地区均作青蒿使用。参见"青蒿"条。

摘录《中药大辞典》

猜你喜欢

  • 麋茸

    《中药大辞典》:麋茸药材名称麋茸拼音Mí Rónɡ出处《唐本草》来源为鹿科动物麋鹿的未骨化而带有茸毛的幼角。原形态麋鹿,又名:麋(《庄子》),四不象(《黑龙江外记》)。体长约2米,

  • 大九节铃

    《全国中草药汇编》:大九节铃药材名称大九节铃拼音Dà Jiǔ Jié Línɡ别名艾叶酸蔹藤、牛角天麻、铜皮铁箍来源葡萄科大九节铃Ampelocissus artemis

  • 刺鸭脚木

    药材名称刺鸭脚木别名掌叶木、七加皮、鸭脚罗伞、空壳洞来源五加科刺鸭脚木Brassaiopsis glomerulata (Blume) Regel,以根、树皮、叶入药。生境分部广东、广西及西南地区。性

  • 山芙蓉

    药材名称山芙蓉拼音Shān Fú Rónɡ别名假芙蓉、白背木。来源药材基源:为锦葵科植物长毛黄葵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belnioschus crinitus Wall.[Hibiscus cr

  • 野菱根

    药材名称野菱根拼音Yě Línɡ Gēn来源药材基源:为鞭科植物野菱和细果野菱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rapa incisa Sieb. Et Zucc. Var. quadricaudata G

  • 山牛蒡

    《全国中草药汇编》:山牛蒡药材名称山牛蒡别名乌苏里风毛菊来源菊科山牛蒡Saussurea ussuriensis Maxim.,以根入药。生境分部东北、华北、陕西、甘肃、青海。性味辛,温。功能主治祛寒

  • 冰凉花

    药材名称冰凉花别名福寿草、侧金盏花、冰了花、顶冰花来源为毛茛科冰凉花属***凉花Adonis amurensis Regel et Radde,以全草入药。早春采集,洗净晒干备用。性味苦,平。有小毒。

  • 黄水藨叶

    《中药大辞典》:黄水藨叶药材名称黄水藨叶拼音Huánɡ Shuǐ Pāo Yè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山泡刺藤的叶。原形态山泡刺藤,又名:光叶高梁泡、倒盘龙、黄水藤、小

  • 胡桃壳

    《中药大辞典》:胡桃壳药材名称胡桃壳拼音Hú Táo Ké出处《纲目》来源为胡桃科植物胡桃成熟果实的内果皮。化学成分含6%的戊糖。功能主治治血崩,乳痈,疥癣。《纲目》:&

  • 鹤虱

    《中药大辞典》:鹤虱药材名称鹤虱拼音Hè Shī别名鹄虱(《唐本草》),鬼虱(《本草崇原》),北鹤虱(《中药志》)。出处《唐本草》来源为菊科植物天名精的果实。秋季果实成热时采摘,晒干,除去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