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鮧鱼

鮧鱼

《中药大辞典》:鮧鱼

药材名称鮧鱼

拼音Yí Yú

别名鰋(《诗经》),额白鱼(《尔雅》郭璞注),鳐(崔禹锡《食经》),鳀鱼(《食经》),石鰋、潭虱(《医林纂要》),鲶(《动物学大辞典》),粘鱼(《吉林中草药》)。

出处《别录》

来源为鲇科动物鲇鱼全体

原形态鲇鱼(崔禹锡《食经》)

体长,前部平扁,后部侧扁,体长约40厘米,大者可达90厘米以上。头宽;口阔,口裂向上倾斜,下领突出,上下颌及锄骨上有许多绒状细齿。须2对,上颌须较长,可达胸鳍之后,下颌须短小。眼小,侧上位,位于头的前半部;上有透明薄膜,眼间距极宽。体光滑无鳞,皮肤富粘液腺,侧线上有粘液孔一行。背鳍4~6,萎缩,呈丛状,位于腹鳍之前。胸鳍圆,有一硬棘,雄体在棘前后缘有锯齿,雌体则仅限于前缘,而后缘光滑。臀鳍77~83,很长,后端与尾鳍相连。尾鳍小,呈圆形。体灰色或褐色,具有黑色斑块,有时全身为黑色;腹部白色;各鳍呈灰黑色。

生活于江河、湖泊和水库中,白天多栖于水草丛生的底层,喜夜出觅食,食物大都为小型鱼类。

本动物的眼睛(鮧鱼目)、尾(鮧鱼尾)、皮肤分泌的粘液(鮧鱼涎)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生境分部秋后居于深水或污泥中越冬。分布黑龙江、长江及珠江流域。

性味甘,温。

①《别录》:"味甘,无毒。"

②崔禹锡《食经》:"温。"

③《医林纂要》:"甘咸,平,滑。"

功能主治滋阴开胃,催乳利尿。治虚损不足,乳汁不多,水气浮肿,小便不利。

①陶弘景:"作臛食之云补。"

②《唐本草》:"主水,浮肿。利小便。"

③崔禹锡《食经》:"主风冷冷痹,赤白下利,虚损不足,令人皮肤肥美。"

④《纲目》:"五痔下血肛痛,同葱煮食之。"

⑤《医林纂要》:"滋阴补虚,和脾养血。"

⑥《本草求原》:"醋煮,开胃。"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

注意《纲目》:"反荆芥。"

复方①治浮肿:鲇鱼二条,香菜五两,香油适量。将鱼剖腹去杂,把香菜纳入鱼腹中,香油加水炖食(不加盐),连续服用。(《吉林中草药》)

②治产妇乳汁不足:鲇鱼一条。熬汤,沃鸡蛋,连续服用。(《吉林中草药》)

③治面项身体白驳:鲇鱼一头,约重半斤。去肠肚,净洗后,一依鲊法,用盐、椒、葱、粳米饭匀拌,即用青荷叶裹作三包,各用蒲片系,更用荷叶重裹,令大臭烂,先以布拭白驳,令赤,次炙鲊,包,热熨,令汗出,以绵衣包,无令风冷所伤。(《圣济总录》白驳敷方)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鮧鱼

药材名称鮧鱼

拼音Yí Yú

英文名Oriental sheatfish

别名鰋、鲇、鳀、鳀鱼、鲶鱼、粘鱼

出处出自《名医别录》;1.崔禹锡《食经》:鲇鱼,貌似鳟而小,色白,皮中有白垢,大者一、二尺,小者七、八寸,无鳞,春生夏长,秋衰冬死。

2.《蜀本草》:《图经》云,鮧鱼有三种:口腹俱大者名鳠;背青而口小者名鲇;口小,背黄,腹白者名鲇。三鱼并堪为臛,美而且补。

3.《纲目》:鲇乃无鳞之鱼,大首偃额,大口大腹,鮠身鳢尾,有齿有胃有须,生流水者色青白,生止水者色青黄,大者亦至三、四十斤,俱是大口大

来源药材基源:为鲇科动物鲇鱼的全体或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ilurus asotus (Linnaeus)[Parasilurus asotus (Linnaeus)]

采收和储藏:常年均可捕捞。捕后,除去内脏,洗净,鲜用。

原形态鲇鱼,体长,头部平扁,尾部侧扁。口宽阔。口裂向上倾斜,下颌突出明显。上下颌及犁骨上有许多绒状细齿。须2对。眼小,盖有透明薄膜。位置接近头侧,无鳞,皮肤富粘液腺,侧线上有粘液孔1行。背鳍5,很小。臀鳍77-83,与毛鳍相连。幼小时背侧部一般为黄绿色,随着个体成长体色逐步加深变成黑褐色,额部为灰白色,各鳍灰黑色。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栖息于江河、湖泊和水库,为中下层肉食性鱼类,主要食一些小型鱼类。

资源分布:我国除西部高原地区外其他各地均有分布。

化学成分鮧鱼肉含脂类(lipids):三酰甘油(triglycerides),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0,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dylethanolamine),多烯酸(polyenoic acid),胆甾醇(cholesterol0,C16-C18的脂肪酸(fatty acid)及C14、C16、C18、C20的糖脂(glycolipids)。还含甾醇(sterol),酯化甾醇(esterified sterol)。有机酸有:琥珀酸(succinic acid),草酸(oxalic acid),延胡索酸(fumaric acid),马来酸(maleic acid),酒石酸(tartaric acid),柠檬酸(citric acid),牛磺酸(taurine),肌酸(creatine),糖有:葡萄糖(glucose),果糖(fructose),阿拉伯糖(arabinose);主要离子有:K+、Na+、PO43-、Cl-、Ca2+;氨基酸有:赖氨酸(lysine),丙氨酸(alanine)。还含肌醇(inositol),肌苷(inosine),甜菜碱(betaine),次黄嘌呤(hypoxanthine),肌苷酸(inosinic acid)腺苷酸(adenylinc acid),腺苷二磷酸(adenosine diphosphate),腺苷三磷酸(adenosine triphosphate),核糖(ribose)等。此外,还含亚牛磺酸(hypotaurine),L-抗坏血酸(L-ascorbic acid),L-古洛糖酸-γ-内酯(L-gulono-γ-lactone),L-古洛糖酸内酯氧化酶(L-gulonolactone oxidase),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鮧鱼含裉黑激素(melatonin),促黑激素(α-melanotropin),鲶鱼黄质(paraliloxanthin)和7,8-二氢鲶鱼黄质(7,8-dihydroparasiloxanthin)。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脾经

功能主治滋阴补虚;健脾开胃;下乳;利。主虚损赢弱;脾胃不健;消化不良;产后乳少;水肿;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250g。

注意1.《本草图经》:“不可与牛肝合食,令人患风多噎。”2.《绍兴本草》:“食之过多,发痼疾。”3.《宝庆本草折衷》:“忌鹿肉牛肝、野鸡、野猪。”4.《饮食须知》:“同雉肉食,生痈疖;同鹿肉食,令筋甲缩。反荆芥。”5.《本草省常》“同牛肉食生恶疮;同荆芥、犬肉食杀人,服何首乌者忌之。”

复方①治浮肿:鲇鱼二条,香菜五两,香油适量。将鱼剖腹去杂,把香菜纳入鱼腹中,香油加水炖食(不加盐),连续服用。(《吉林中草药》)②治产妇乳汁不足:鲇鱼一条。熬汤,沃鸡蛋,连续服用。(《吉林中草药》)③治面项身体白驳:鲇鱼一头,约重半斤。去肠肚,净洗后,一依法,用盐、椒、葱、粳米饭匀拌,即用青荷叶裹作三包,各用蒲片系,更用荷叶重裹,令大臭烂,先以布拭白驳,令赤,次炙,包,热熨,令汗出,以绵衣包,无令风冷所伤。(《圣济总录》白驳敷方)

各家论述1.陶弘景:作食之云补。

2.《唐本草》:主水、浮肿,利小便。

3.崔禹锡《食经》:主风冷冷痹,赤白下利,虚损不足,令人皮肤肥美。

4.《纲目》:五痔下血肛痛,同葱煮食之。

5.《医林纂要》:滋阴补虚,和脾养血。

6.《本草求原》:醋煮,开胃。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猫须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猫须草药材名称猫须草拼音Māo Xū Cǎo别名肾茶、猫须公来源唇形科猫须草属植物猫须草Clerodendranthus spicatus (Thunb.)C. Y. Wu[Cle

  • 亚罗椿

    《全国中草药汇编》:亚罗椿药材名称亚罗椿别名苦亚罗春、浆果楝秧勒、哈皮纺[傣语]来源楝科亚罗椿Cipadessa baccifera Miq.,以根、叶入药。生境分部云南。性味苦,凉。功能主治疏风解表

  • 大丁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大丁草药材名称大丁草拼音Dà Dīnɡ Cǎo别名小火草、臁草来源为菊科大丁草属植物大丁草Leibnitzia anandria (L.) Nakai [Gerbera anand

  • 红血藤

    药材名称红血藤拼音Hónɡ Xuè Ténɡ英文名Chinese Spatholobus别名华密花豆、血格龙。出处始载于《海南植物志》。来源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红血藤的茎藤。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pa

  • 白杨叶

    《中药大辞典》:白杨叶药材名称白杨叶拼音Bái Yánɡ Yè出处《唐本草》来源为杨柳科植物山杨的叶。功能主治《纲目》:"治龋齿,煎水含漱。又治骨疽久发,骨从中

  • 蚱蝉

    《中药大辞典》:蚱蝉药材名称蚱蝉拼音Zhà Chán别名鸣蜩(《诗经》),蝒、马蜩(《尔雅》),螃(《方言》),鸣蝉(《唐本草》),秋蝉(《圣惠方》),蜘蟟(《七修类稿》),蚱蟟(

  • 白丁香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丁香药材名称白丁香拼音Bái Dīnɡ Xiānɡ别名麻雀粪、家雀粪、树麻雀来源雀形目文鸟科树麻雀Passer montanus (L.),以粪便入药。山麻雀Passe

  • 野塘蒿

    《全国中草药汇编》:野塘蒿药材名称野塘蒿别名香丝草、小山艾、火草苗来源菊科野塘蒿Conyza bonariensis (L.) Cronq.[Erigeron crispus Pourr.;E. li

  • 天蓝苜蓿

    药材名称天蓝苜蓿拼音Tiān Lán Mù Xu别名接筋草[昆明]来源豆科苜蓿属植物天蓝苜蓿Medicago lupulina L.,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洗净晒干。性味甘、微涩,平

  • 田麻

    《全国中草药汇编》:田麻药材名称田麻别名毛果田麻来源椴树科田麻Corchoropsis tomentosa (Thunb.) Makino,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东北、华北、华东、湖北、湖南、广东、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