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竹叶椒

竹叶椒

《全国中草药汇编》:竹叶椒

药材名称竹叶椒

拼音Zhú Yè Jiāo

别名花椒[湖南、上海]、山花椒[广东]、野花椒[四川]

来源芸香花椒属植物竹叶椒Zanthoxylum armatum DC.[Z. alatum Roxb., Z. planispinum Sieb. et Zucc.],以根、树皮、叶、果实种子入药。全年采根、树皮,秋季采果,夏季采叶,鲜用或晒干。

性味辛、微苦,温。有小毒。

功能主治温中理气,祛风除湿,活血止痛。根、果:胃腹冷痛,胃肠功能紊乱,蛔虫病腹痛,感冒头痛,风寒咳喘,风湿关节痛,毒蛇咬伤;叶:外用治跌打肿痛,痈肿疮毒,皮肤瘙痒。

用法用量果1~3钱,根0.5~1两;叶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或水煎洗患处。

注意孕妇忌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竹叶椒

药材名称竹叶椒

拼音Zhú Yè Jiāo

别名花椒(《中国中部植物》),花胡椒搜山虎(《广西中兽医药植》),野花椒(《杭州药植志》),臭花椒、三叶花椒、山胡椒、玉椒(《湖南药物志》),山花椒、鸡椒(《浙江天目山药植志》),白总管、万花针(《江西草药》),岩椒(《四川常用中草药》)。

出处本草图经

来源芸香科植物竹叶椒果实

原形态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4米。枝暗紫色,有对生的皮刺,老枝上的刺基部木栓化,暗灰褐色。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叶轴无毛,具宽翼和皮刺;小叶3~9,对生,无柄或具极短的柄;小叶片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稀为卵形,长5~9厘米,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有小圆齿,纸质,两面无毛而疏生透明腺点,主脉上具针刺,侧脉不明显。聚伞状圆锥花序腋生;花小,青绿色;花被片6~8,三角形或钻形;雄花具雄蕊6~8,药隔顶部有腺点1颗;雌蕊心皮2~4,通常1~2个发育。蓇葖果1~2瓣,稀3瓣,红色,表面有突起的腺点,果皮薄。种子黑色,光泽,直径3~4毫米。花期3~5月。果期6~8月。

本植物的根皮或根(竹叶椒根)、叶(竹叶椒叶)亦供药用,另洋专条。果皮在浙江、江苏、广西、湖南等地作土花椒使用,参见"花椒"条。

生境分部生于低山疏林、灌丛中及路旁。分布我国东南部和西南各地。

化学成分果实含挥发油。茎含木兰花碱0.02%、竹叶椒碱0.01%。

性味辛,温。

①《贵州民间药物》:"味辛,性温。"

②《江西草药》:"性温,味辛,有小毒。"

③《四川常用中草药》:"苦辛,温,有小毒。"

功能主治散寒,止痛,祛蛔。治胃寒及蛔虫腹痛,牙痛,湿疮。

①《广西药植名录》:"行气消肿,祛风散瘀,止咳,祛蛔。治胃痛。"

②《江西草药》:"散寒止痛,解蛇毒。"

③《四川常用中草药》:"散寒,行气,杀虫,祛风。治胸腹冷痛,蛔虫肚痛,风寒牙痛,湿毒痒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3钱;研末服,每次0.5~1钱。外用:煎水洗。

复方①治胃痛、牙痛:竹叶椒果一至二钱,山姜根三钱。研末,温开水送服。(《江西草药》)

②治痧症腹痛:竹叶椒果三至五钱,水煎服;或研末,每次五分至一钱,黄酒送服。(《江西草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竹叶椒

药材名称竹叶椒

拼音Zhú Yè Jiāo

英文名Fruit of Chinese Wingleaf Prickyash

别名花椒、花胡椒搜山虎、野花椒、臭花椒、三叶花椒、山胡椒、玉椒、山花椒、鸡椒、白总管、万花针、岩椒

出处出自《本草图经

来源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芸香科植物竹叶椒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Zanthoxylum armatum DC.[Z.planispinum Sieb.et Zucc.;Z.alatum Roxb.var.planispinum Rehd.et Wils.]

采收和储藏:6-8月果实成熟时采收,浆果皮晒干,除去种子备用。

原形态竹叶椒 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4m。枝直出而扩展,有弯曲而基部扁平的皮刺,老枝上的皮刺基部木栓化,茎干上的刺其基部为扁圆形垫状。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叶轴无毛,具宽翼和皮刺;小叶无柄;小叶片3-5,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5-9cm,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细小圆齿,两面无毛而疏生透明腺点,主脉上具针刺,例脉不明显,纸质。聚伞状圆锥花序,腋生,长2-6cm;花被片6-8,药隔顶部有腺点一颗;雌花心皮2-4,通常l-2个发育。蓇葖果1-2瓣,稀3瓣,红色,表面有突起的腺点。种子卵形,黑色,有光泽。花期3-5月,果期6-8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300m以下的山坡疏林、灌丛中及路旁。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台湾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球形小分果1-2,直径4-5mm,顶端具细小喙尖,基都无末发育离生心皮,距基部约0.7mm处小果柄顶部具节,稍膨大。外表面红棕色至褐红色,稀疏散布明显凸出成瘤状的油腺点。内果皮光滑,淡黄色,薄革质。果柄被疏短毛。种子圆珠形,直径约3mm,表面深黑色,光亮,密布小疣点,种脐圆形,种脊明显。果实成熟时珠柄与内果皮基部相连,果皮质较脆。气香,味麻而凉。以色红棕、味麻有凉感者为佳。

显微鉴别 果皮横切面:果皮外方显着凹凸状。表皮细胞1列,有时外被角质层。下皮细胞1-2列。中果皮宽广,由薄壁细胞组成,分布油室5-6个,直径311-467μm,维管束12-15个。内果皮为2-5列,木化,厚壁细胞。表皮及下皮细胞内含众多无定形或颗粒状棕色色素,中果皮薄壁细胞含较多草酸钙簇晶,直径10-40μm,并有少量方晶及圆形淀粉粒。

化学成分果实含挥发油。茎含木兰花碱0.02%、竹叶椒碱(Xanthoplanine)0.01%。

性味味辛;微苦;性温;小毒

归经肺;大肠经

功能主治温中燥温;散寒止痛;驱虫止痒。主脘腹冷痛;寒湿吐泻;蛔厥腹痛;龋齿牙痛;湿疹;疥癣痒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g;研末,1-3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含漱;或酒精浸泡外搽;或研末粉塞入龋齿洞中,或鲜品捣敷。

各家论述1.《广西药植名录》:行气消肿,祛风散瘀,止咳,祛蛔。治胃痛。

2.《江西草药》:散寒止痛,解蛇毒。

3、.《四川常用中草药》:散寒,行气,杀虫,祛风。治胸腹冷痛,蛔虫肚痛,风寒牙痛,湿毒痒疮。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细锥香茶菜

    药材名称细锥香茶菜拼音Xì Zhuī Xiānɡ Chá Cài别名碎兰花、癞克巴草、六棱麻、野苏麻、地曲来源唇形科细锥香茶菜Rabdosia coesta (Buch.

  • 枸橘刺

    《中药大辞典》:枸橘刺药材名称枸橘刺拼音Gōu Jú Cì出处《纲目》来源为芸香科植物枸橘树上的棘刺。功能主治《纲目》:"风虫牙痛,每以一合煎汁含之。"摘录《中

  • 厚朴

    《中国药典》:厚朴药材名称厚朴拼音Hòu Pò英文名CORTEX MAGNOLIAE OFFICINALIS别名川朴、紫油厚朴来源本品为木兰科植物厚朴Magnolia offici

  • 草地早熟禾

    药材名称草地早熟禾拼音Cǎo Dì Zǎo Shú Hé来源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草地早熟禾的根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a pratensis L.采收和储藏:夏、秋季控取根茎,去须根及泥土,鲜用

  • 排钱草

    《中药大辞典》:排钱草药材名称排钱草拼音Pái Qián Cǎo别名龙鳞草、午时合(《生草药性备要》),金钱草、午时灵(《岭南采药录》),叠钱草、钱排草(《广西野生资源植物》),双

  • 金丝桃

    《全国中草药汇编》:金丝桃药材名称金丝桃拼音Jīn Sī Táo别名金丝海棠、五心花来源金丝桃科金丝桃属植物金丝桃Hypericum chinense L.,以根入药。随时可采,晒干。性味苦

  • 桃花

    《全国中草药汇编》:桃花药材名称桃花拼音Táo Huā来源本品为蔷薇科植物桃Prunus persica (L.)Batsch的花。春季开花时采摘,晒干。性味苦,平。功能主治泻下通便,利水消

  • 臭矢菜

    药材名称臭矢菜别名羊角草、黄花菜、野油菜来源白花菜科臭矢菜Cleome vircosa L.,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福建、台湾、江西、湖南、广东、广西、云南。性味苦、辛,温。有毒。功能主治散瘀消肿,去腐

  • 野鸦椿子

    《中药大辞典》:野鸦椿子药材名称野鸦椿子拼音Yě Yā Chūn Zǐ别名鸡眼睛(《四川中药志》)。出处《四川中药志》来源为省沽油科植物野鸦椿的果实或种子。8~9月采收成熟果实或种子,晒干。原形态野鸦

  • 鱼串草

    药材名称鱼串草别名鼠妇草来源禾本科鱼串草Eragrostis chariis (Schult.) Hitchc.,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华南、云南。性味甘、淡,微辛,凉。功能主治清热利湿。主治暑热病,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