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猫儿眼睛

猫儿眼睛

《全国中草药汇编》:猫儿眼睛

药材名称猫儿眼睛

拼音Māo ér Yǎn Jinɡ

别名尼泊尔蓼、小猫眼、野荞子

来源蓼科猫儿眼睛Polygonum nepalense Meisn.,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部东北、华北、西北、华东、西南。

性味酸、涩,平。

功能主治收敛固肠。主治红白痢疾,大便失常,关节疼痛。

用法用量3~4钱。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猫儿眼睛

药材名称猫儿眼睛

拼音Māo ér Yǎn Jinɡ

别名小猫眼,野荞子。

出处《四川常用中草药》

来源为蓼科植物尼泊尔蓼全草。春、夏季采,晒干。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茎细弱,直立或平卧,有分枝,节处略膨大,有纵棱槽。单叶互生;下部叶有柄,上部叶近无柄,抱茎;叶片卵形或三角状卵形,长3~5厘米,宽2~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截形或圆形,全缘,沿叶柄下延呈翼状或耳垂形,下面密生金黄色腺点;托叶鞘筒状,膜质,淡褐色,先端平截,基部疏生有长毛。头状花序球形,顶生或腋生,花序梗上部具腺毛;总苞卵状披针形;花白色或淡红色,密集;花被通常4深裂,裂片矩圆形;雄蕊6~7;花柱2,下部合生,子房椭圆形,柱头头状。瘦果圆形,两面凸出,黑色,密生小点,无光泽,包在宿存的花被内。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境分部生于山区土壤深厚湿润、阳光充足处的沟边及路旁。分布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安徽、浙江、江苏、福建、云南、西藏、广东、四川等地。

性味性寒,味苦。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治喉痛,目赤,牙龈肿痛,赤痢。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8钱。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猫儿眼睛

药材名称猫儿眼睛

拼音Māo ér Yǎn Jinɡ

别名小猫眼、野荞子、野荞菜、野荞麦草、头状蓼、荞麦草、水荞麦马蓼草、山谷蓼、野荞麦

出处出自《四川常用中草药》

来源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尼泊尔蓼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gonum nepalense Meissn.[P.Alatum Buch.-Ham.Ex D.Don]

采收和储藏:夏、秋间采收,晾干。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30-50cm。自茎基部分枝,茎细弱,直立或平卧,节处略膨大,有纵棱槽。单叶互生;下部叶有柄,上部叶近无柄,抱茎;托叶鞘简状,膜质,先端偏斜;叶片卵形或三角状卵形,长3-5cm,宽l-3cm,先端渐尖,基部截形或圆形,全缘,沿叶柄下延呈翅状或耳垂状,下面密生黄色腺点。头状花序成球形,项生或腋生,花序梗上部有腺毛;总苞卵状披针形;花白色或淡红色;密集;花被常4裂;雄蕊5-6;花往2,下部合生,子房椭圆形,柱头头状。瘦果扁卵圆形,两面凸出,黑褐色,密生小点,无光泽,包于宿存的花被内。花期5-8月,果期 9-11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山区土壤深厚湿润、阳光充足的沟边及路旁。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及西藏等地。

化学成分尼泊尔蓼全草含5,4′-二甲氧基-6,7-亚甲二氧基黄烷酮(5,4’-dimethoxy-6,7-methylenedioxyflavanone),5,6,7,4’-四甲氧基黄烷酮(5,6,7,4’-tetrmethoxyflavanone),5,6,7,2’,3’,4’,5’-七甲氧基黄烷酮(5,6,7,2’,3’,4’,5’-hep-tamethoxyflavano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蒲公英赛酮(taraxe-rone)[1],3’,4’,6’,2”,3”,4”,5”-七甲氧基-l,3-二酮基查耳酮(3′,4′,6′,2″,3″,4″,5″-heptamethoxy-1,3-diketo chalcon),槲皮素3-O-鼠李二糖甙(quercetin-3-O-rhamnobioside),金丝桃甙(hypero-side,quercetin-3-O-galactoside),木犀草素-6-C-葡萄糖甙(luteolin-6-C-gucoside)及β-谷甾醇葡萄糖甙(β-sitosterol glucoside)[2]。

性味苦;酸;性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除湿通络。主咽喉肿痛;目赤;牙龈肿痛;赤白痢疾;风湿痹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场,9~15g。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大苞芹

    药材名称大苞芹拼音Dà Bāo Qín别名大天胡荽、双叉草、山荷叶来源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马蹄芹的带根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ickinsia hydrocotyloides Franch.采收

  • 通天连

    药材名称通天连别名乳汁藤、双飞蝴蝶来源萝藦科通天连Tylophora koi Merr.,以全株入药。生境分部广东、广西。功能主治解毒,消肿。主治感冒,跌打,毒蛇咬伤,疮疥。用法用量0.5~1钱,水煎

  • 黄牛毛藓

    药材名称黄牛毛藓拼音Huánɡ Niú Máo Xiǎn别名刀口药、金牛毛来源药材基源:为牛毛藓科植物黄牛毛藓的植物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itrichum pallidum(Hedw.)Hamp.

  • 水飞蓟

    《全国中草药汇编》:水飞蓟药材名称水飞蓟拼音Shuǐ Fēi Jì别名水飞雉、奶蓟、老鼠簕来源菊科水飞蓟属植物水飞蓟Silybum marianum (L.)Gaertn.[Carduus

  • 菥蓂子

    《中药大辞典》:菥蓂子药材名称菥蓂子拼音Xī Mínɡ Zǐ出处《本经》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菥蓂的种子。5~6月果实成熟时采取全株,打下种子,晒干,扬净。原形态植物形态详"菥蓂&qu

  • 月桂子

    《中药大辞典》:月桂子药材名称月桂子拼音Yuè Guì Zǐ别名月桂实(《国药的药理学》)。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樟科植物月桂的果实。原形态月桂(《本草拾遗》),又名:老利儿。常绿

  • 石长生

    药材名称石长生拼音Shí Chánɡ Shēnɡ别名丹草、长生草、丹沙草、生肌草、石中珠、岩浮萍、猪毛七、水猪毛七、猪鬃草、猪毛脚筋草出处石长生,始载于《本经》,一名丹草,列入下品。1.《别录》云:“

  • 番荔枝叶

    药材名称番荔枝叶拼音Fān Lì Zhī Yè来源药材基源:为番荔枝科植物番荔枝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nnona reticulata L.采收和储藏:春、夏采收,鲜用或晒干。原形态落叶小乔木,

  • 红杉皮

    《中药大辞典》:红杉皮药材名称红杉皮拼音Hónɡ Shān Pí出处《四川中药志》来源为松科植物红杉的树干内皮。原形态落叶大乔木,高达30米,直径达1.3米。树皮灰色至灰褐色,枝开

  • 早谷藨

    药材名称早谷藨拼音Zǎo Gǔ Pāo别名天青地白扭、酸母子。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无腺白叶莓的根。原形态落叶灌木,高1~4米。茎直立,稍呈拱形。茎枝、叶轴及叶柄散生皮刺,枝被灰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