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滴水珠

滴水珠

《全国中草药汇编》:滴水珠

药材名称滴水珠

拼音Dī Shuǐ Zhū

别名一滴珠、一粒珠、石半夏、水半夏、制蛇子、独叶一枝花、心叶半夏、石蜘蛛、石里开、独龙珠、蛇珠、岩芋

来源天南星半夏属植物滴水珠Pinellia cordata N. E. Brown,以块茎入药。四季可采,鲜用或晒干。

性味辛,温。有小毒。

功能主治解表止痛,散结消肿。用于毒蛇咬伤,胃痛,腰痛;外用治痈疮肿毒,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1~2分,研粉装胶囊吞服,或1~3粒块茎吞服(不可嚼碎);外用适量,鲜块茎捣烂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滴水珠

药材名称滴水珠

拼音Dī Shuǐ Zhū

别名半夏、石里开、一滴珠、水滴珠(《江西草药》),水半夏、独叶一支花、岩芋、天灵芋、一粒珠、岩珠、蛇珠、独龙珠(《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出处《江西草药》

来源天南星科植物心叶半夏块茎。春、夏季采收。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5~20厘米。块茎球形。叶片1,戟形或心形,长5~8厘米,绿色或淡紫色;叶片与叶柄的连接处和叶柄下部各生1珠芽。肉穗花序自基部生出,外有佛焰苞,花序轴附属物细长,外露。花期夏季。

生境分部生于阴湿的草丛中、岩石边和陡峭的石壁上。分布长江以南各省。

性味《江西草药》:"性温,味辛,有小毒。"

功能主治止痛,行瘀,消肿,解毒。治头痛,胃痛,腹痛,腰痛,跌打损伤,乳痈,肿毒。

①《江西草药》:"消肿解毒,散瘀止痛。"

②《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散结。"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装胶囊,1~2分。外用:捣敷。

复方①止痛,消炎,抗过敏,用于头痛,神经痛,胃痛,腹痛,漆疮及其它过敏性皮炎:滴水珠,研粉装入"0"号胶囊,每颗含0.5克,成人每服2颗,一天二至三次。(浙江《中草药抗菌消炎经验交流会资料选编》)

②治急性胃痛:滴水珠根一至二个。捣烂,温开水送服。(《江西草药》)

③治腰痛:滴水珠(完整不破损的)鲜根一钱。整粒用温开水吞服(不可嚼碎)。另以滴水珠鲜根加食盐或白糖捣烂,敷患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④治跌打损伤:滴水珠鲜根,捣烂敷患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⑤治挫伤:滴水珠鲜根二个,石胡荽(鲜)适量,甜酒少许。捣烂外敷。(《江西草药》)

⑥治乳痈,肿毒:滴水珠根与萆麻子等量。捣烂和凡士林或猪油调匀,外敷患部。(《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滴水珠

药材名称滴水珠

拼音Dī Shuǐ Zhū

英文名Rhizome of Cordate Pinellia

别名半夏、深山半夏、石半夏独叶一枝花、一粒珠、石里开、一滴珠、水滴珠岩芋、天灵芋、岩珠、蛇珠、独龙珠、单叶半夏、制蛇子、心叶半夏、石蜘蛛、地金莲、夏无影、岩隙子

出处出自《江西草药》

来源药材基源:为天南星科植物滴水珠的块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inellia cordata N.E.Br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挖,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滴水珠,多年生草本。块茎球形、卵球形至长圆形,长2-4cm,粗1-1.8cm,表面密生多数须根。叶1;叶柄长12-25cm,常紫色或绿色带紫斑,几无鞘,下部及顶头各有珠芽1枚;幼株叶片心状长圆形,长达4cm,宽约2cm;多年生植株叶片心形、心状长圆形或心状戟形,长6-25cm,宽2.5-7.5cm,先端长渐尖,基部心形,表面绿色、暗绿色,背面淡绿色或红紫色,后裂片圆形或锐尖,稍外展。花序柄长3.7-18cm;佛焰苞绿色,淡黄带紫色或青紫色,长3-7cm,管部长1.2-2cm,粗4-7mm,檐部椭圆形,长1.8-4.5cm。肉穗花序;雌花序长1-1.2cm;雄花序长5-7mm;附属器青绿色,长6.5-20cm,渐狭为线形,略成“之”字形上繁荣昌盛。浆果长圆状卵形。花期3-6月,果8-9月成熟。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林下溪旁、潮湿草地、岩石边、岩隙中或岩壁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安徽、浙江、酒杯、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块茎扁圆球形,直径0.8-3.5cm,高约1mm,四周有时可见疣状突起的小块茎。表面浅黄色或浅棕色,顶端平,中心有凹陷的茎痕,有时可见点状根痕;底部扁圆,有皱纹,表面较粗糙。质坚实,断面白色,富粉性。气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显微鉴别,块茎横切面,最外为数列木栓细胞,近木栓层处有断续成环的大型粘液腔。基本组织细胞内富含淀粉粒,粘液细胞椭圆形,内含草酸钙针晶束,针晶长20-76μm。维管束散在,外韧或周木型,导管直径12-24μm。淀粉多为单粒,圆形或椭圆形,脐点明显,裂缝状或“人”字形,复粒多至7分粒。

药理作用本品有止痛、消炎及抗过敏作用。

鉴别理化鉴别(1)取粉末2g,加温水20ml浸泡4h后,滤过,浓缩后点于圆形层析滤纸上,以甲醇展开,喷以0.7%茚三酮醇溶液。在80℃烘干10min,显蓝紫色斑点(检查氨基酸)。

(2)薄层角谱,取粉末1g,加石油醚(60-90℃ )10ml,冷浸1昼夜,吸取上清液作供试品溶液。另取β-谷甾醇制成对照品溶液。分别吸取供试品和对照品溶液。分别吸取供试品和对照品溶液,点于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9.5:0.5)展开,展距20cm。以10%磷钼酸乙醇深液作显色剂,供试品和对照品相应位置上均为蓝色斑点。

性味味辛;性温;小毒

归经肝经

功能主治解毒消肿;散瘀止痛。主毒蛇咬伤;乳痈;肿毒;深部脓肿;瘰疬;头痛;胃痛;腰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装胶囊,每次0.3-0.6g,或1-3粒吞服(不可嚼服)。外用:适量,捣敷。

注意孕妇及阴虚、热证禁服。内服切忌过量,否则可引起喉舌麻痹。《湖南药物志》:“孕妇及阴虚、热症忌服。”

复方①止痛,消炎,抗过敏,用于头痛,神经痛,胃病,腹痛,漆疮及其它过敏性皮炎:滴水珠,研粉装入0号胶囊,每颗合0.5克,成人每服2颗,一天二至三次。(浙江《中草药抗菌捎炎经验交流会资料选编》)②治急性胃痛:滴水珠根一至二个。捣烂,温开水送服。(《江西草药》)③治腰痛:滴水珠(完整不破损的)鲜根一钱。整粒用温开水吞服(不可嚼碎)。另以滴水珠鲜根加食盐或白糖捣烂,敷患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④治跌打损伤:滴水珠鲜根,捣烂敷患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⑤治挫伤:滴水珠鲜根二个,石胡荽(鲜)适量,甜酒少许。捣烂外敷。(《江西草药》)⑥治乳痈,肿毒:滴水珠根与草麻子等量。捣烂和凡士林或猪油调匀,外敷患部。(《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各家论述1.《江西草药》:消肿解毒,散痰止痛。

2.《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散结。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小石蝴蝶

    药材名称小石蝴蝶拼音Xiǎo Shí Hú Dié来源药材基源:为苦苣苔科植物小石蝴蝶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etrocosmea minor Hemsl.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

  • 楸木皮

    《中药大辞典》:楸木皮药材名称楸木皮拼音Qiū Mù Pí别名楸白皮(《千金方》)。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紫葳科植物楸的树皮或根皮的韧皮部。原形态楸(《本草拾遗》),又名:金丝楸、

  • 鬼灯笼根

    《中药大辞典》:鬼灯笼根药材名称鬼灯笼根拼音Guǐ Dēnɡ Lonɡ Gēn别名土骨皮(《陆川本草》)。出处《本草求原》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灯笼草的根或根皮。秋季采。性味苦,寒。①《本草求原》:&qu

  • 大鳞毛蕨

    药材名称大鳞毛蕨拼音Dà Lín Máo Jué来源药材基源:为鳞毛蕨科植物广布鳞毛蕨的根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ryopteris expensa(Presl)Fraser-Jenkins et

  • 丽江山慈菇

    《全国中草药汇编》:丽江山慈菇药材名称丽江山慈菇拼音Lì Jiānɡ Shān Cí Gu别名益辟坚、草贝母来源为百合科江山慈菇属植物丽江山慈菇Iphigenia indica A

  • 蓝锡莎菊

    《全国中草药汇编》:蓝锡莎菊药材名称蓝锡莎菊拼音Lán Xī Shā Jú别名苦参[云南红河州]来源菊科锡莎菊属植物蓝锡莎菊Cicerbita cyanea (D. Don)Bea

  • 毛草龙根

    药材名称毛草龙根拼音Máo Cǎo Lónɡ Gēn英文名Ludwigia octoualuis(Jacq.)Raven别名水丁香头、水丁香根来源药材基源:为柳叶菜科植物水丁香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玉蝉花

    药材名称玉蝉花拼音Yù Chán Huā英文名root of Sword-like Iris别名土知母出处始载于《植物学大辞典》。来源药材基源:为鸢尾科植物玉蝉花的根状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Iris

  • 灯台树果

    药材名称灯台树果拼音Dēnɡ Tái Shù Guǒ英文名Bothrocaryum controuersa(Hemsl.)Poyark.来源药材基源:为山茱萸科植物灯台树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

  • 藏茄

    《中药大辞典》:藏茄药材名称藏茄拼音Zànɡ Qié别名樟柳柽、唐传那保(藏名)出处《陕甘宁肯中草药选》来源为茄科植物唐古特莨菪的根和种子。根:9~10月采挖,洗去泥沙,除去外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