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山牛蒡

山牛蒡

《全国中草药汇编》:山牛蒡

药材名称山牛蒡

别名乌苏里风毛菊

来源菊科山牛蒡Saussurea ussuriensis Maxim.,以入药。

生境分部东北、华北、陕西、甘肃、青海。

性味辛,温。

功能主治祛寒,散瘀,镇痛。主治感冒头痛,关节痛,劳伤。

用法用量泡酒或水煎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山牛蒡

药材名称山牛蒡

拼音Shān Niú Bànɡ

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乌苏里风毛菊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ussurea ussuriensis Maxim.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挖,除去茎叶,洗净,晾干。

原形态乌苏里风毛菊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根状茎匍匐。茎直立、被疏柔毛或几无毛。基生叶在花期生存,与下部叶同样具长叶柄;叶片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7-15cm,宽5-7cm,先端长或短渐尖,基部心形或戟形,常羽状分裂,边缘粗锯齿,上面及边缘有糙短毛,下面无毛;上部叶无柄或几无柄,披针形或卵形,先端渐尖,全缘或有浅齿。头状花序多数,在茎和枝顶端,排成伞房状,有短梗,有条形苞叶;总苞片状筒形,长约1cm,总苞片5层,先端及边缘常紫红色,被蛛丝状毛,外层卵形,先端具短尖头,内层条形;花紫红色,长10-12mm。瘦果,长4-5mm;冠毛白色,外层糙毛状,内层羽毛状。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山野。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青海等地。

性味味辛;性温

功能主治祛风散寒止痛。主感冒头痛;风寒湿痹;劳伤疼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或浸酒。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岩豆藤根

    药材名称岩豆藤根拼音Yán Dòu Ténɡ Gēn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来源为豆科植物贵州崖豆藤的根。全年可采。原形态贵州崖豆藤,又名:大血藤、血贯肠、老鸦藤、老菀豆藤、

  • 蓖麻子

    《中国药典》:蓖麻子药材名称蓖麻子拼音Bì Má Zi英文名SEMEN RICINI来源本品为大戟科植物蓖麻Ricinus communis L.的干燥成熟种子。秋季采摘成熟果实,

  • 山甘草根

    药材名称山甘草根拼音Shān Gān Cǎo Gēn出处《闽南民间草药》来源为茜草科植物毛玉叶金花的根。性味《闽南民间草药》:"甘,平,无毒。"功能主治治小儿疳积,产后风,腰骨酸痛

  • 白杨树皮

    《中药大辞典》:白杨树皮药材名称白杨树皮拼音Bái Yánɡ Shù Pí别名白杨皮(《梅师集验方》)。出处《唐本草》来源为杨柳科植物山杨的树皮。原形态山杨,又

  • 土密树

    药材名称土密树别名土知母、补脑根、逼迫子、补锅树来源大戟科土密树Bridelia monoica (Lour.) Merr.,以根皮、茎、叶入药。生境分部台湾、广东、广西、云南。化学成分叶含黄酮甙,无

  • 雀榕根

    《中药大辞典》:雀榕根药材名称雀榕根拼音Què Rónɡ Gēn出处《福建中草药》来源为桑科植物笔管榕的根。功能主治治乳痈,干根五钱,酒水煎服;另用鲜叶加冷饭捣烂外敷。摘录《中药大

  • 酱瓜

    药材名称酱瓜拼音Jiànɡ Guā来源药材基源:为葫芦科植物菜瓜的果实腌制品。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ucumis melo L.var.conomon(Thunb.)Makino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未

  • 贝子

    药材名称贝子拼音Bèi Zǐ别名贝齿(《雷公炮炙论》),白贝(《日华子本草》),白海蚆(《简便单方》),白贝齿(《药材资料汇编》)。出处《本经》来源为宝贝科动物货贝或环纹货贝等的贝壳。5~7

  • 药材名称李拼音Lǐ来源蔷薇科梅属植物李Prunus salicina Lindl.,以根及种仁入药。春季采根,夏季采果,分别晒干。性味根:苦,寒。种仁:苦,平。功能主治根:清热解毒,利湿,止痛。用于牙

  • 羚羊肉

    《中药大辞典》:羚羊肉药材名称羚羊肉拼音Línɡ Yánɡ Ròu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牛科动物赛加羚羊等的肉。性味《纲目》:"甘,平,无毒。"功能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