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两栖蓼

两栖蓼

《全国中草药汇编》:两栖蓼

药材名称两栖蓼

拼音Liǎnɡ Qī Liǎo

别名小黄药

来源蓼科蓼属植物两栖蓼Polygonum amphibium L.,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收,晒干。

性味苦,平。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用于痢疾;外用治疔疮。

用法用量3~5钱;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备注(1)山东昌维地区有用本品治疗肥大性脊椎炎。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两栖蓼

药材名称两栖蓼

拼音Liǎnɡ Qī Liǎo

别名小黄药(《贵州草药》)。

出处《贵州草药》

来源为蓼科植物两栖蓼全草。夏、秋采收。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有根状茎。生于水中者:茎横走,节部生根;叶有长柄,柄由托叶鞘中部以上伸出;叶片矩圆形,浮于水面,长5~12厘米,宽2.5~4厘米,先端钝,基部通常为心形。生于陆地者:茎直立,不分枝;叶有短柄;叶片宽披针形,密生短硬毛,长6~14厘米,宽1.5~2厘米,顶端急尖,基部近圆形;托叶鞘筒状,顶端截形。花序穗状,顶生或腋生;苞片三角形;花淡红色或白色;花被5深裂;雄蕊5;花柱2,伸出于花被之外。瘦果近圆形,两面凸出,黑色,有光泽。

生境分部生于湖泊、河流浅水中和水边湿地。分布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山东、陕西、湖北、云南、贵州等地。

化学成分含黄酮类金丝桃甙、萹蓄甙、槲皮黄甙、槲皮素、山柰酚和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另含绿原酸和咖啡酸。此外,含生物碱。生长在水中时,含痕量生物碱,花期增加到0.017%,然后消失。如生长在陆上,花期开始时含0.04%,盛开时达0.29%。如再移植于水中,则生物碱含量又下降。

药理作用木犀草素的作用参见"忍冬藤"条。

性味《贵州草药》:"性平,味苦。"

功能主治《贵州草药》:"清热利湿。治痢疾,脚浮肿,疔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外用:捣敷。

复方治疔疮:小黄药、野烟各三钱。捣绒外敷。(《贵州草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两栖蓼

药材名称两栖蓼

拼音Liǎnɡ Qī Liǎo

别名小黄药 、水荭、天蓼

出处出自《贵州草药》。

来源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两栖蓼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gonum amphibium L.

采收和储藏:夏、秋间采收全草,洗净,鲜用或晾干。

原形态多年生水陆两性草本。有根茎。生于水中者,茎横走,无毛,节部生根。叶有长柄;叶片长圆形,浮于水面,无毛,有光泽,长5-12cm,宽2.5-4cm,先端钝或微尖,基部心形;陆生者茎直立,不分枝。叶柄短;托叶鞘筒状;叶片宽披针形,密生短硬毛,长6-14cm,宽1.5-2cm,先端急尖,基部圆形。顶生或腋生穗状花序;苞片三角形;花淡红色或白色;花被5深裂;雄蕊5;花柱2,伸出花被外。瘦果近圆形,两面凸出,黑色,有光泽。花期5-7月.果期7-9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湖泊、河流浅水中及水边湿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江苏、湖北。贵州、云南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横走茎技,长圆柱形而微扁,节部略膨大,并生多数黑色细须状不定根;表面褐色至棕褐色,有细密纵走肋线,无毛。叶多卷曲,展平后,水牛叶,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5-12cm,宽2.5-4cm,先端急尖或钝,基部心形或圆形,无毛;陆生或伸出水面叶,长圆状披针形,长4-8cm,宽l-1.5cm,先端渐尖,两面被短伏毛;托叶鞘筒状,先端截形; 叶柄由托叶鞘中部以上伸出。花序穗状;花被褐色,雄蕊5枚,花柱2。气微,味微涩。

化学成分两栖蓼全草含(艹扁)甙(avicularin),金丝桃甙(hyperoside),槲皮黄甙(quercimerimertin),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luteolin-7-glucoside),槲皮素(quercetin),山柰酚(kaempferol),芸香甙(rutin)[1],酒石酸(tartaric acid),苹果酸(malic acid),柠檬酸(citric 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2],还含有13种氨基酸[3]。

药理作用木犀草素的作用参见“忍冬藤”条。

性味苦;性平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主脚浮肿;痢疾;尿血;潮热;多汗;疔疮;无名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各家论述《贵州草药》:清热利湿。治痢疾,脚浮肿,疔疮。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石蕨

    药材名称石蕨拼音Shí Jué别名石豇豆、石豆角、石针、石小豆、鸭舌韦、鸭舌鱼鳖来源蕨类水龙骨科石蕨属植物石蕨Saxiglossum angustissimum (Gies.) C

  • 鸨油

    药材名称鸨油拼音Bǎo Yóu别名地鵏油、老鵏膏来源鹤形目鸨科大鸨Otis tarda L.,以脂肪入药。生境分部我国东部地区的西部,冬迁我国北部。炮制冬至翌春猎捕,捕后去毛及内脏,煮肉,将

  • 千年艾

    《全国中草药汇编》:千年艾药材名称千年艾拼音Qiān Nián ài别名蜂草、白芙蓉、芙蓉菊来源菊科芙蓉菊属植物千年艾Crossostephium chinense (L.)Mak

  • 蜂胶

    《全国中草药汇编》:蜂胶药材名称蜂胶拼音Fēnɡ Jiāo来源为工蜂用以填塞和光滑蜂巢的分泌物。性状呈黄褐色或黑褐色,具粘性,有芳香气味。性味辛、温。功能主治软化角化组织、止痛。用于鸡眼、胼胝、寻常疣

  • 蒟蒻

    药材名称蒟蒻拼音Jǔ Ruò别名蒻头(《开宝本草》),白蒟蒻、鬼芋(《本草图经》),鬼头(《纲目》),磨芋(《植物名实图考》),花杆莲(《南京民间药草》),黑芋头(《民间常用草药汇编》),花

  • 黄唇鱼心

    药材名称黄唇鱼心拼音Huánɡ Chún Yú Xīn来源药材基源:为石首鱼科动物黄唇鱼的心脏。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ahaba flovolabiata ( Lin).采收和储藏:捕后,剖腹,取出心

  • 蚕蜕

    《中药大辞典》:蚕蜕药材名称蚕蜕拼音Cán Tuì别名蚕退、马鸣退(《嘉佑本草》),马明退(《儒门事亲》),蚕蜕皮(《本草蒙筌》),佛退(《眼科龙木论》),蚕退皮(《本草求原》),

  • 炮仗筒

    药材名称炮仗筒拼音Pào Zhànɡ Tǒnɡ别名泡掌筒、空心草、猴橘子、金鸡一把锁、鬼竹子来源忍冬科炮仗筒Leycesteria formosa Wall. var. gland

  • 蚕茧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蚕茧草药材名称蚕茧草拼音Cán Jiǎn Cǎo别名蓼子草、小蓼子草、红蓼子来源蓼科蓼属植物蚕茧草Polygonum japonicum Meisn.的全草。秋季采集,晒

  • 菘菜子

    药材名称菘菜子拼音Sōnɡ Cài Zǐ别名青菜子来源药材基源:为十字花科植物青菜BrassicachinensisL.的种子。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rassica chinensis L.采收和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