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针灸甲乙经》注。即大泻刺,见该条。
病证名。赵献可《邯郸遗稿》:“孕妇背痛者,气所滞也,宜紫苏饮。”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六。即胸、肋骨伤折。详见胸骨伤条。
见《陕甘宁青中草药选》。为腹水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见《竹林女科证治》。即妊娠烦渴,详该条。
指脾的运化功能及在运化活动过程中起温煦作用的阳气,是人体阳气在脾脏功能方面的反映。如脾阳虚、运化失职,可出现饮食不化,腹胀满,大便溏泄,四肢不温;或痰湿内阻,发生痰饮;或水湿停滞,四肢浮肿等病症。脾阳
即间接灸。见该条。
中国著名的寺院。在今河南登封县西北少室山北麓。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始建,隋文帝时(公元589~604年间)改名陟岵寺。唐改复原名。据清乾隆所修《一统志》称,印度迦佛佗禅师于隋时来中国,
病名。疟疾之一。《证治汇补·疟疾》:“痰疟,因夏月多食瓜果油面,郁结成痰,热多寒少,头疼肉跳,吐食呕沫,甚则昏迷卒倒。寸口脉浮大者,吐之;关脉弦滑者,化之;若胸满热多,大便燥实,大柴胡汤下之。”《杂病
见《云南中草药》。为三分三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