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背恶寒

背恶寒

证名。出《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指背部有寒冷感觉。《张氏医通》卷三:“背为阳位,背上恶寒,阳受病而阴邪亢逆也。其病有七。一者暴中阴寒四肢厥冷而背恶寒,脉必沉细,附子汤温散之;一者素禀阳衰,而背上常微畏寒,脉来微弱,八味丸温补之;一者热邪内伏,烦渴引饮而背恶寒,脉多沉滑,或伏匿,此火郁于内也,热病初发多此,白虎汤解散之;一者中暑暍热,亦多有背恶寒,人参白虎,清暑益气,按证清解之;一者湿痰内郁,肢体疼重,而痞闷头汗,其人必肥盛,其脉或缓滑、或涩滞,滑则指迷茯苓胆星,涩则苓桂术甘加半夏、广皮分解之;一者瘀血内滞,而头汗目黄小便清利,大便溏黑,小腹偏左、或胁中脘有疼处,脉必关尺弦紧,或带芤状,桃仁承气、***地黄,随上下虚实清理之;一者无故脉数,而背恶寒,疼重寒热者,为发痈疽之兆,膏粱多此,不可疑似而迟延,难疗也。”

猜你喜欢

  • 五毒发背

    病名。见《本草纲目》卷二十金星草项下。即发背。详该条。

  • 海泉

    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大全》。位于舌系带中点处。主治呕吐,重舌肿胀,呃逆,喉闭,腹泻,消渴等。点刺出血(图114)。图114

  • 伤寒约编

    见徐灵胎医学全书条。

  • 尩(wàng)羸

    尩,骨骼弯曲变形;羸,瘦弱。指病人身体瘦弱,骨骼关节变形的病态。《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诸肢节疼痛,身体尩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 芳樟

    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即樟木,详该条。

  • 经来发狂

    见顾膺陀《妇科集·调经类》。即经来狂言谵语。详该条。

  • 胡念庵

    【介绍】:见胡珏条。

  • 两感伤寒

    病名。指阴阳两经同时感受寒邪而致病。《素问·热论》:“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又:“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

  • 内经拾遗方论

    书名。8卷。宋·骆龙吉撰。撰年不详。作者鉴于《内经》一书所记疾病,虽有病因、证候,但缺方剂、治法,遂摘取其中62种病症加以注解,并为之拟定处方。其后明代刘浴德、朱练又续补88种病症,体例一仿前书,合编

  • 微针

    古针具名。指毫针等纤微细小的针具。《灵枢·九针十二原》:“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