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素问遗篇

猜你喜欢

  • 证名。指发生在皮肤上的一种不适感。出《灵枢·刺节真邪》。本证是皮肤病多见的症状。多由风、湿、热、虫侵扰或血虚皮肤失荣所致。由风邪引起者,游走不定,甚至遍体作痒,搔破津血;因湿盛所致者,浸淫四窜,搔之滋

  • 平人

    指气血调和的健康人。古代诊法上利用健康人平静的呼吸和脉象等,与病人进行对比,作为判别病证的依据之一。《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一平人。平人者不病

  • 四正散

    《医醇賸义》卷一方。藿香一钱五分,苍术、厚朴、砂仁、陈皮、半夏各一钱,茯苓二钱,神曲三钱,竹茹八分。为细末,加生姜汁二匙,冲服。治暑季饮食不节,外感不正之气而致的呕吐。

  • 桃仁煎

    《备急千金要方》卷四方。桃仁、虻虫各一升,朴硝五两,大黄六两。为细末,先用醋慢火熬,加大黄、桃仁、虻虫搅拌,再入朴硝搅拌,为丸,鸡子黄大,在酒中浸一夜,每服一丸,空腹温酒送下。治带下,经闭不通。

  • 膏剂

    药物剂型之一。分内服和外用两种。内服膏剂,又叫膏滋。是把药物加水煎熬,滤滓,加入冰糖、蜂蜜等,熬成稠厚的膏,可长期服用。常用于慢性疾病或身体虚弱者。外用的称油膏,一般称药膏,是把蜂蜡加入棉子油或花生油

  • 血便

    证名。①指大便下血。见《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详见便血条。②指小便出血。《素问·至真经要大论》:“少腹痛,溺赤,甚则血便。”张志聪注:”溺赤便血者,甚则血出于小便也。”详溺血条。

  • 当门子

    见《雷公炮炙论》。为麝香之处方名,详该条。

  • 天河芋

    见《湖南药物志》。为海芋之别名,详该条。

  • 柯韵伯

    【介绍】:见柯琴条。

  • 疠疡风

    病名。生于皮肤的一种表浅癣疾。《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一:“疠疡者……人有颈边,胸前,腋下,自然斑剥点相连,色微白而圆,亦有乌色者,亦无痛痒,谓之疠疡风。”多由风邪湿热郁于皮肤,久而不散而成。好发于颈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