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

病名。出《素问·痿论》。亦称痿躄。指四肢痿软无力。尤以下肢痿废,甚至肌肉萎缩的一种病症。《证治准绳·杂病》:“痿者手足痿软而无力,百节缓纵而不收也。”《儒门事亲》卷一:“躄者,足不能伸而行也。”其发病原因,《内经·痿论》谓因五脏之热,以皮、肉、脉、筋、骨五种分属五脏,并有肺热叶焦,发为痿躄之说。又阳明经脉虚,血气少,不能润养宗筋与劳累过度,居处潮湿,也可导致本病。仲景在《伤寒论》中认为伤寒病汗、吐、下后可以成痿;在《金匮要略》谓酸伤筋,咸伤骨亦足以致痿。朱丹溪倡肾水不能胜心火,火上烁肺与湿热、湿痰、瘀血,可以致痿。后世又有暑痿、夏痿、食积痿、血虚痿、气虚痿、肾肝下虚痿、痢后痿等名。治疗法则,《内经》谓“独取阳明”,朱丹溪主“补南泻北”。此外,尚有清热润燥、清热燥湿、滋阴养血、补益肝肾、益气健脾、化痰、行瘀、消导等,并可结合针灸、推拿。本病可见于中枢或周围神经、肌肉、内分泌及其它系统的多种器质性或功能性疾患。

猜你喜欢

  • 茶实

    出《续名家方选》。即茶子,详该条。

  • 杨大邺

    【介绍】:宋代人。生平不详。撰《婴儿论》2卷,已佚。

  • 中国医学大成

    丛书名。曹炳章辑。刊于1936年。原计划收辑365种医著,后实际出版128种。辑录魏、晋至明、清历代重要医著及少数日本医家著作。分医经、药物、诊断、方剂、通治、外感、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针灸、医案

  • 中满者泻之于内

    治法。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满,指脾胃运化失常,气机阻滞于内而胸腹胀满;泻,指疏利气机,消除积滞。谓中焦积滞、胸腹胀满者,用消导理气等法治疗。

  • 痰蒙心包

    即痰迷心窍。详该条。

  • 胃疽

    病名。出《外科大成》卷二。即中脘疽。见该条。

  • 口糜

    证名。指口腔内泛现白色糜点,形如苔藓。《素问·至真要大论》:“火气内发,上为口糜。”《杂病源流犀烛·口齿唇舌源流》:“脏腑积热则口糜,口糜者,口疮糜烂也,宜局方凉膈散;心热亦口糜口疮多赤,宜花粉末掺之

  • 足太阳络脉

    十五络脉之一。原称足太阳之别。《灵枢·经脉》:“足太阳之别,名曰飞扬,去踝七寸。别走少阴。”本络脉发生病变,实则鼻塞,头痛,背痛;虚则鼻流清涕或鼻出血。

  • 斗底风

    病名,见《重楼玉钥》卷上。系咽喉肿痛,胸前亦红肿,汤水难下之病症。多由肝胃火毒炽盛,痰毒邪火上冲咽喉所致。症见咽喉肿痛,吞咽不利,胸前红肿,痰壅气喘,身发寒热等。《重楼玉钥》:“此症初起吞咽不下,但胸

  • 太乙神针灸法

    见太乙神针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