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温毒发斑

温毒发斑

病证名。见《肘后备急方·治伤寒时气温病方》。又名时疫发斑瘟疫发斑,时气发斑。多因毒气弥漫营卫三焦壅闭,燔灼气血所致。《重订广温热论·论温热兼症疗法》:“温毒发斑,不因失汗、失下。初起脉浮沉俱盛,壮热烦躁,起卧不安;外或头面红肿,咽喉肿痛吐脓血面赤如锦纹,身痛如被杖;内则烦闷呕逆腹痛狂乱,躁渴,或狂言下利。如是而发斑者,点如豆大而圆,色必紫黑而显,胸背腰腹俱稠。毒气弥漫营卫,三焦壅闭,燔灼气血,斯时而任白虎之化斑***大青之解毒,邪毒得凉而愈郁,反致不救;惟下之则内壅一通,邪气因有出路,斑毒亦从而外解矣。治法紫草承气汤、拔萃***地黄汤二方合用,加金汁,皂角刺最效。病势极重者,症必浑身发臭,不省人事,口开吹气,舌现黑苔黑瓣底,必须用十全苦寒救补汤,生石膏加重四倍。“…·惟斑色紫者虽为危候,黄连解毒合***地黄汤连投数剂,亦可十中救二三。”参见温毒、瘟疫、时疫发斑、瘟疫发斑条。

猜你喜欢

  • 产后内极七病

    《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四:“产后血气伤竭为内极七病,即旧方所云七害也。一者害食,二者害气,三者害冷,四者害劳,五者害房,六者害任(任同妊),七者害眼。皆产时伤动血气,其后虚极未平复,犯此七条而生诸病。”

  • 合阳疽

    病名。出《外科启玄》卷六。系生于腘窝下方合阳穴处之疽。多因湿热邪毒蕴结所致。治宜解表托里除湿清热,内服羌活汤;如已成脓则切开引流,按溃疡治疗。余参见痈、疽各条。

  • 枳壳黄连汤

    《症因脉治》卷二方。枳壳、黄连、甘草。水煎服。治积热咳嗽,热结大肠者。

  • 妊娠谵语

    病证名。亦名胎前谵语。《张氏医通》卷十:“妊娠谵语,为藏府热极之候,急宜童便时时灌之。不应,用生地黄黄连散清其血中之火,庶胎得安。脉实者,加酒大黄下之,下迟则伤胎也。”

  • 橘子叶

    见《滇南本草》。即橘叶,详该条。

  • 华佗夹脊

    经外奇穴名。即夹脊穴,见该条。

  • 葛乾孙

    【生卒】:1305~1353【介绍】:元代医学家。字可久,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世医出身,父亲葛应雷是当时名医。他年轻时,喜好武术方法治病,效果很好。著有《十药神书》、《医学启蒙》等书,对痨瘵(肺结核

  • 徐灵胎医学全书

    清·徐大椿撰。16种。此书是在1764年徐氏自刊的《徐氏医书六种》基础上增辑而成。计有《难经经释》、《医学源流论》、《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医贯砭》、《伤寒论类方》、《兰台轨范》、《洄溪医案》、《慎疾

  • 狭叶醉鱼草

    见《广西本草选编》。为白鱼尾之别名,详该条。

  • 痰呃

    病证名。指痰结气逆所致的呃逆。《证治汇补·呃逆》:“痰呃,呼吸不利,呃有痰声,脉滑有力。”治宜豁痰利气。可先用盐汤探吐,后用导痰汤。属痰火者,可用牛黄丸、栀连二陈汤。参见呃逆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