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见孙橹条。
即行气法。见该条。
见《湖南药物志》。.为及己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即喉痧。又名疫喉、疫喉痧、烂喉痧。本病除发热、咽喉疼痛肿烂外,皮肤还出现痧斑,故名。治以辛凉解表,泄热解毒,滋液养阴等法为主。参见疫喉等条。
证名。否,通痞。指皮肤因寒邪凝聚、气血痞塞而引起的肿胀。《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阳之胜,凝溧且至,……皮肤否肿,腹满食减。”参见水肿、肤胀、鼓胀等条。
出《小儿药证直诀》。五脏的病理变化及临床证候,包括心病、肝病、脾病、肺病、肾病。详各条。
出《中藏经》。为胡颓子叶之别名,详该条。
见寿世编条。
指颈的后部。《素问·刺热论》:“肾热病者,……热争则项痛而强。”
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五。即初生拭口。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