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时病论

时病论

  • 时病论

    书名。8卷。清·雷丰撰于1882年。此书专论时病(指四时感受六气为病),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的理论,分述春温、风

  • 时病论

    自序小序凡例卷之一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大意春温风温温病温毒晚发拟用诸法备用成方临证治案卷之二春伤于风大意伤风冒风中风风寒风热风湿寒疫拟用诸法备用成方临证治案卷之三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大意飧泄洞泄寒泻火泻暑泻湿

猜你喜欢

  • 百虫窠

    ①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大成》。别名血郄。位于大腿内侧,当血海穴直上1寸处。主治风疹,湿疹,皮肤搔痒症等皮肤疾患。直刺1~1.5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②经穴别名。出《针灸大全》。即血

  • 二味黑锡丹

    即黑锡丹第二方,见黑锡丹条。

  • 王云泉

    【介绍】:见王文谟条。

  • 热气霍乱

    病名。见《病因脉治·霍乱》。即热霍乱。详该条。

  • 潜阳

    治疗阴虚而肝阳上亢的方法。肝阳上亢,出现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肢体麻木或震颤等症,用牡蛎、生龙骨、生石决明、真珠母、磁石、代赭石等质重镇坠的药物以收敛虚阳。本法常与平肝、滋阴等法同用。

  • 痧痘集解

    书名。6卷。清·俞天池撰。刊于1727年。原名《痘科金镜赋集解》,后经于人龙重予整理补注编成本书。卷1~2《痘科金镜赋集解》,系《痘科金镜录》一书中11个歌赋的注释;卷3《痘疹杂说》、《疹痘秘旨》;卷

  • 蚕豆衣

    见上海中医学院《中草药学》。即蚕豆壳,详该条。

  • 柿霜饼

    见《药材资料汇编》。为柿霜加工后的药材名,详柿霜条。

  • 土形之人

    “阴阳二十五人”之一种类型,出《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其外貌特征为“黄色,圆面,大头,美肩背,大腹,美股胫,小手足,上下相称,行安地。”性格特征为“安心,好利人,不喜权势,善附人。”体质和发病特点为

  • 润燥腐腻

    望舌苔的基本内容之一。润燥是诊察津液的盈亏。润指舌苔湿润,说明津液尚充,但若苔润而厚,则表明有湿邪。燥指舌苔干燥,不论见于何种舌苔,均表明津液已伤。腐腻主要是诊察胃阳的标志。腐是胃的阳气有余,能鼓动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