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上树咳

上树咳

《中药大辞典》:上树咳

药材名称上树咳

拼音Shànɡ Shù Ké

别名瓜核草

出处《广西中药志》

来源为水龙骨科植物骨牌蕨全草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根茎细长如铁丝,横走,淡绿色,疏被鳞片,基部鳞片圆形,向上部为钻状披针形,有粗齿。叶一型,近肉质,有极短柄或几无柄,叶片卵状披针形,长6~10厘米,中部宽为1.5~2.5厘米,先端尖,基部短楔形,叶脉网状。孢子囊群生于叶片中部以上,近主脉,圆形,黄棕色,径2~3毫米,幼时有盾状隔丝覆盖。

生境分部生于阴湿的石壁或树上。分布云南、贵州及华南等地。

性味微苦甘,性子,无毒。

归经入肺、小肠二经。

功能主治清热利水,除烦清肺气。治淋沥癃闭,热咳,心烦。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8钱。

注意寒症忌用。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上树咳

药材名称上树咳

拼音Shànɡ Shù Hāi

英文名rostrate Lepidogrammitis

别名桂寄生、骨牌草、瓜核草、金锁匙

出处出自《广西中药志》

来源药材基源:为水龙骨科植物骨牌蕨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epidogrammitis rostrata(Bedd.) Ching[Pleopeltis rostrata Bedd.]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洗净,晒干。

原形态植株高4-10cm。根茎横生,细长如铁丝,淡绿色,自基部向上疏被钻状披针形鳞片,边缘有粗齿。叶近二型或一型,远生;有极短的柄或几无柄;叶片肉质,卵状披针形,长6-10cm,中部宽1.5-2.5cm,先端短尖,基部短楔形;叶脉网状,内藏1小脉,少有分叉。孢子囊群背生叶片中部以上,在中脉两侧各成1行,接近主脉,通常分离;幼时有盾状隔丝覆盖。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附生于海拔200-1700m的山坡树干或岩石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贵州、西藏等地。

性味微苦;甘;平

归经肺;小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利尿;止咳;除烦;解毒消肿。主小便癃闭;淋沥涩痛;热咳;心烦;疮疡肿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24g。

注意寒症忌用。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花叶秋海棠

    药材名称花叶秋海棠拼音Huā Yè Qiū Hǎi Tánɡ别名山海棠、公鸡酸苔、花酸苔来源秋海棠科花叶秋海棠Begonia cathayana Hemsl.,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

  • 莲子草

    药材名称莲子草拼音Lián Zǐ Cǎo别名虾钳菜、节节花、水牛膝、鲎脚菜来源苋科虾钳菜属植物莲子草Alternanthera sessilis (L.)DC.的全草。夏秋采。洗净晒干。性味

  • 瓮菜癀

    药材名称瓮菜癀拼音Wènɡ Cài Huánɡ别名马蹄癀草。出处福建来源为堇菜科植物瓮菜癀的全草。原形态一年生草本。根弯曲,如鼠尾,末尾尖。茎细而弯曲,匍匐状,长12~3

  • 肥猪草

    药材名称肥猪草拼音Féi Zhū Cǎo英文名Fragrant Bulbophyllum别名芳香石豆兰(《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来源药材基源:为兰科植物香石豆兰的全草。拉丁

  • 石韦根

    药材名称石韦根拼音Shí Wéi Gēn出处《滇南本草》来源为水龙骨科植物石韦等多种同属植物的根茎。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石韦"条。功能主治通淋,消胀,除劳热,止血

  • 黄瓜

    《全国中草药汇编》:黄瓜药材名称黄瓜拼音Huánɡ Guā别名胡瓜、勤瓜、王瓜、刺瓜、[黄瓜藤、黄瓜秧、黄瓜霜]来源葫芦科黄瓜Cucumis sativus L.,以果、藤、叶入药。生境分部

  • 羽叶三七

    《全国中草药汇编》:羽叶三七药材名称羽叶三七拼音Yǔ Yè Sān Qī别名竹根三七、扭子七、黄连三七、花叶三七来源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羽叶三七Panax bipinnatifidus See

  • 布狗尾

    《全国中草药汇编》:布狗尾药材名称布狗尾拼音Bù Gǒu Wěi别名兔狗尾、狐狸尾、虎尾轮、防虫草、猫上树来源豆科狸尾草属植物长穗猫尾射Uraria crinita Desv. var. m

  • 蚕豆荚壳

    《中药大辞典》:蚕豆荚壳药材名称蚕豆荚壳拼音Cán Dòu Jiá Ké别名蚕豆黑壳(《纲目拾遗》)出处姚可成《食物本草》来源为豆科植物蚕豆的荚壳。化学成分含β

  • 柿木皮

    《中药大辞典》:柿木皮药材名称柿木皮拼音Shì Mù Pí出处《本草图经》来源为柿科植物柿的树皮。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柿蒂"条。功能主治治下血及汤火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