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医经名著。简称《内经》。以黄帝岐伯等问答的形式写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著,成书约在战国时期。原书18卷,即《素问》和《针经》(唐以后的传本改称《灵枢》)各9卷。书中以医学理论为主,兼及针灸、方药和治疗。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指导下,阐述中医基础理论、辨证论治规律、病证等多方面内容,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本书的后世传本,除《素问》(全称即《黄帝内经素问》)及《灵枢》(全称即《灵枢经》)外,还有《黄帝内经太素》(简称《太素》)及《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两种古传本。《太素》是根据《内经》的原始传本重新分类改编而成;《甲乙经》则是将《内经》和《明堂孔穴治要》二书分类改编者。分别参阅素问、灵枢经、黄帝内经太素、针灸甲乙经条。

猜你喜欢

  • 外科辑要

    书名。4卷。清·邵澍辑于1829年。本书以辑录外科治疗方剂为主,不按病名分类,只记各方的适应症,缺乏论述和发挥。

  • 老鸦蒜

    见《世医得效方》。为石蒜之别名,详该条。

  • 耳针疗法

    指针刺耳廓特定的穴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耳和经络有密切的关系,《灵枢》有“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的论述,并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利用针灸刺激耳廓治疗疾病,在《备急千金要方》、

  • 舌鉴图

    见舌鉴总论条。

  • 四支别离

    证名。见《素问识》卷八。又称四肢别离,详该条。

  • 曲鳅

    病名。《疡科心得集》卷中。即委中毒,见该条。

  • 乾骚

    古病名。出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即疥疮。详该条。

  • 脾伤

    指脾脏伤损的疾患。《脉经》卷六:“凡有所击仆,若醉饱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脾伤则中气阴阳离别,阳不从阴。”《诸病源候论·虚劳候》:“大饱伤脾,脾伤,善噫,欲卧,面黄。”《慎斋遗书·虚损》:“若房劳辛

  • 消毒饮

    《张氏医通》卷十五方。牛蒡子一钱半,甘草五分,荆芥一钱。水煎服,日二次。治痘疹咽痛,痘起迟缓。

  • 陷睛翳

    病证名。目内陷“俗名陷睛翳,乃肾水绝矣”(清·王子固《眼科百问》卷下)。详目内陷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