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出《小儿药证直诀》。因日晚潮热引起抽搐,由肺热所致者。临床特点为每逢申、酉、戌时不甚搐而喘,目微斜视,身体似热,睡露睛,手足冷,大便为淡黄色水液。治宜补脾、治心、治肝。补脾,用益黄散;治肝,用
见《本草纲目》。即拗哭,详该条。
解剖名。指齿根,实为牙颈。《难经》五十八难:“汗注不休,齿本槁痛。”
证名。出《灵枢·经脉》。义同拘挛、拘急。参见拘挛、拘急条。
鼻尖两旁之圆形隆起部。见鼻条。
【介绍】:南宋医生,龙溪(今福建漳州)人。编集《本草单方》十五卷,已佚。
《兰室秘藏·口齿咽喉门》方。白芷、当归身、柴胡各二分,桂枝、升麻、防风、藁本、黄芪各三分,羌活五分,草豆蔻皮一钱,麻黄一钱五分,羊胫骨灰二钱五分,蝎尾少许。为末,先用水漱口,以药擦之。治大寒风犯脑,牙
为绘有人体经脉经穴的图象或挂图。此类图象,在唐代以前已有多种流传,均佚。现存近代的明堂图有题为元·滑寿撰,明·吴昆校,清·魏玉麟重刻的一种,共4幅木板刻印挂图。
推拿手法名。即拨法。见该条。
见《现代实用中药》。为乌梅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