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向补泻
即迎随补泻,详该条。
即迎随补泻,详该条。
【介绍】:见顾欢条。
见《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六。即倪涵初治痢第三方,见该条。
病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系指牙根龈肉肿起,色紫,因其形似菌者故名。多由阳明火炽,血热气滞所致。症见牙根龈肉肿起如菌状,色紫或如木耳。《咽喉经验秘传》:“牙菌生于牙根,其状紫黑色如菌,此系火盛
见《肘后方》。即青木香,详该条。
①针灸书。1卷。撰人佚名。约成书于十八世纪中(清雍正年间)。又称太乙针。原是在药卷灸法的一种形式即雷(神)针的基础上调整了原来的处方而重新命名的,有其一定的疗效和特点。本书简要地介绍了这种疗法。首载太
【介绍】:即嵇康。见该条。
即清热开窍。详该条。
病名。为脑疽生于项后偏旁者。出《外科大成》卷二。又名偏对口。
病证名。见《证治准绳·杂病》。指因脏气本寒,复感风寒或伤于生冷所致的呃逆。《证治汇补·呃逆》:“寒呃,朝宽暮急,连续不已、手足清冷、脉迟无力。”治宜温散。可用丁香散、沉香降气汤、荜澄茄散、羌活附子汤、
出《太平圣惠方》第九十一卷。亦称痱子,即疿疮。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