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中国药学大辞典》。为谷精草之处方名,详该条。
简称通泄。通泄大便以清除里热的治法。寒下、增液泻下等法皆是。
证名。《素问》称否、满、痞塞。指胸脘痞塞满闷不痛。《医方考》卷四:“土郁者痞满。”《景岳全书·伤寒典》:“若但满不痛者,此为痞满,非结胸也。凡痞满之证,乃表邪传至胸中,未入于府,此其将入未入犹兼乎表,
【介绍】:唐代眼科医生。同州(今陕西大荔)人。祖、父均以精针拨白内障术名世。公元837年治杜眼病,诊断为白内障,谓须年后,脂老硬如白玉时始可手术。至至,法以针旁入白睛穴上,斜拨去之,如蜡塞管,蜡去管明
【生卒】:十六世纪中叶【介绍】:明代医家。吴江(今江苏吴江)人。先学儒,后又随父学医及经络之学,并把沈承之(子禄)所编关于经络的书稿续编成《经络全书》。
①即悬雍垂。详该条。②形容浮取更大,稍按则小的脉象。《素问·大奇论》:“脉至如悬雍,悬雍者,浮揣切之益大。”
出清·翟良《痘科类编释意》。为痘疮收靥发热的证候。详收靥条。
即大杼。《灵枢·背腧》:“背中大腧,在大杼骨之端。”马莳注:“五脏之俞皆在于背,故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大腧者,大杼穴也。”
《幼幼新书》卷六引《王氏方》方。又名封囟散。柏子仁、防风、天南星各四两。每次一钱,以猪胆汁调匀,摊绢上,按囟大小贴敷,常以水润勿干,一日一换。治小儿解颅,囟大、骨缝不合,咳嗽鼻塞。
书名。1卷。清·薛雪撰,撰年不详。此书专论湿热病证,共35条。每条均有薛氏自注。重点辨析湿热受病的原委,各种临床表现及治疗,指出湿热多由阳明、太阴两经表里相传。其立论和治法为后世所宗。嗣后章虚谷曾加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