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出《证治准绳·幼科》。因小肠有病引起的水肿,为小儿浮肿的一种类型。由于小肠热郁,水湿内停,湿热相搏,注入下焦所致。临床症状为浮肿,小腹急满。治宜清热利湿,用导赤散加减。
即牛黄清心丸第一方,见牛黄清心丸条。
出《本草拾遗》。为韭菜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见《解围元薮》卷一。即疠风中的一种。
病名。因药服或误服巴豆过量而出现中毒症状者。症见口咽热痛,面赤,五心烦热,剧烈腹痛腹泻。严重者可致昏迷,黄疸,肾脏损害,甚至休克死亡。治疗宜中西医结合救治。《本草纲目》卷四载有解巴豆毒的药物,如黄连汁
肾所产生而构成骨髓的物质。《素问·逆调论》:“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
出《灵枢·经脉》等篇。即外眼角。见眦条。
病名。出《疡医大全》卷三十四。即红丝疔,见该条。
药物剂型之一。古称酒醴,现称药酒。药物浸入酒内,经过一定时间,或隔汤煎煮,滤去渣,取液服。如《素问·腹中论》的鸡矢醴,现代的虎骨木瓜酒等。
经穴别名。《圣济总录》:“足上廉二穴,一名上巨虚。”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