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苦胆木

猜你喜欢

  • 发耳

    病名。多由热毒邪火上炎所致。《疮疡经验全书》卷二:“其疮生于耳边,又名热毒发疽。五六月间,渐长如蜂窠,皮紫者亦热,诸处如火烧,痛不可忍,十日可刺。”治宜泻火解毒、清热消肿。可选用仙方活命饮、普济消毒饮

  • 芒针疗法

    是指用芒针深刺穴位的治疗方法。临床操作时,以右手持针柄捻转,左手持针体下压,缓慢进针至一定深度并出现较强针感时为止。刺激时如患者感觉不适,即应停针。腹部可直刺,腰臀及肘膝关节处宜斜刺,头面或腰背部应横

  • 呕乳

    病证名。亦称溢乳。小婴儿呕乳,无其他症状,往往是由于小儿贲门松弛,乳母哺乳方法不当,以致有时在哺乳后有少量乳汁倒流出口腔而出现呕乳。《幼科发挥》:“初生小儿,胃小而脆,容乳不多,为乳母者,量饥而与之,

  • 休息痢

    病名。指痢疾时止时发,久久不愈者。见《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症因脉治》卷四有外感休息痢,内伤休息痢之别。多因治疗失宜,或气血虚弱,脾。肾不足,以致正虚邪恋,湿热积滞伏于肠胃而成。发作时,治宜清热化

  • 恶(wù 误)寒

    证名。即怕冷。诸邪郁遏表阳,或阳虚卫弱所致。《素问·骨空论》:“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丹溪心法·恶寒》:“阳虚则恶寒。”《张氏医通·寒热门》:“有卫气虚衰,不能实表分肉而恶寒者;

  • 虎牙刺

    见《湖南药物志》。即虎刺,详该条。

  • 水渍疮

    见《疡医大全》卷三十二。即水渍手脚丫烂疮。详该条。

  • 钩虫草

    见《广西药用植物图志》。为土荆芥之别名,详该条。

  • 痰胞

    病名。《喉科杓指》卷四:“此症乃痰火流行,凝注舌下,结成泡肿,绵软石硬,有妨言语,作痛不安……下刀刺破流出黄痰,若蛋清稠粘难愈,须捺净,吹冰硼散,内服加味二陈汤。”参见痰包条。

  • 颊疡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又名颊车痈、金腮疮。指痈生于耳下颊车穴处者。由阳明经积热而发。初起如粟,色红,渐大如豆、如石榴、焮热疼痛。治宜清热解毒,内服***升麻汤。若失治。易成漏,经久难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