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卷灸
即艾条灸,见该条。
即艾条灸,见该条。
证名。出《灵枢·癫狂》。①跳动不宁为悸。心跳不宁者称心悸,脐下搏动者称脐下悸。《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证治准绳·杂病》:“《伤寒明理论》释悸字云:悸,心忪也
病证名。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一。一指带下五色俱出。二指带下有五种颜色。
《幼科发挥》卷一方。黄连五钱,朱砂二钱半,胆南星一钱,甘遂三分。为末,粟米糊与猪心血杵为丸,芡实大,每服一丸,灯心煎汤送下,日一、夜三服。治小儿发搐,日久不愈,一月一发,或一月再发,病成痫者。
即偶刺,见该条。
见《本草纲目》。为马鞭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疡科心得集》卷中。即鹳口疽。见该条。
【介绍】:见史堪条。
见清·刘士季《草木便方》。为钩藤之别名,详该条。
书名。又名《灵素节要浅注》。12卷。清·陈念祖集注。刊于1865年。本书分类选辑《内经》原文,加以浅要注释,共分道生、脏象、经络、运气、望色、闻声、问察、审治、生死、杂论、脉诊、病机等12类。现有《陈
针灸体位名。详卧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