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穴别名。即气海。《灵枢·九针十二原》:“肓之原,出于脖胦。”
经外奇穴名。见金津玉液条。
病名。指因受风邪引起的皮肤发痒。出《诸病源候论》卷二。因表虚卫气不固,复感风邪,郁阻肌肤而成。起病突然,遍身发痒,游走不定,甚则剧痒难忍,搔后出现抓痕、血痂。治宜祛风养血润燥。内服当归饮子,或针刺曲池
见伤寒论述义条。
润燥法之一。治疗大肠燥热而便秘的方法。患者大便干结、口臭唇疮、面赤、小便短赤,苔黄燥,脉滑实,用麻仁丸。
借五行相生的理论,运用壮肾阳的药物以温补脾气的方法。临床用于怠倦、纳减、泄泻、腹痛、肠鸣、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苔白润,脉沉迟等脾气虚寒证候,宜用四神丸加白术之类。
【介绍】:明代医家。字虚方。宛陵(安徽宣城一带)人。曾把古人关于治疗痘疹的要论以及家传治疗痘疹的方诀,加以编述,著成《痘科键》。
针对营卫两亏,风寒湿痹阻关节、肌肉或经络的治法。症见身体烦疼,项背拘急,举动艰难及手足麻痹。用黄芪、甘草、当归、赤芍、防风、羌活、姜黄等药,常用方如蠲痹汤。
火罐放入水(放在药液中者称药罐)中煮沸应用,故名。使用时,将罐子颠倒用镊子挟出,用折迭毛巾紧扪罐口,吸去水液,趁热吸附于穴位或病痛局部皮表。参见水罐法条。
切诊中按胸腹内容之一。虚里相当于心尖搏动部位,属胃之大络。人以胃气为本,虚里又是宗气会聚之处,故虚里的动势,有助于探察胃气和宗气的盛衰。正常情况下,虚里之动,按之应手,动而不紧,缓而不急。若按之微弱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