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痘痂

痘痂

又名疮痂。指痘疮浆回后所结的痂皮。清·翟良痘科类编释意》:“痘至脓足浆回结靥之时,其疮蜡色或葡萄色,浆回结痂厚硬而色黑,随结随落,亦如起胀灌浆收靥之三、四次,相挨而落痂,其瘢微红,鲜明光莹,无赤黑,无凸凹者,上吉也。”痘痂红痒,为血虚有热,治宜补血清热,用四物汤加牡丹皮紫草;痂皮干燥,深入肌肉、不易脱落,宜用麻油蜂蜜润之,不要强行剥离,以免成瘢;痘痂不落,昏昏喜睡者,为邪气已退,正气未复,脾胃虚弱,宜以调补脾胃为治;痘痂落后,其瘢白,以手拭之,则稍红,为气虚,宜多服保元汤,必至瘢红而后止;痂落后,虚烦不眠,宜用竹叶石膏汤

猜你喜欢

  • 脱绝

    亡阴引起阳脱,或亡阳伴随阴竭的阴阳相离绝的垂危证。如大出汗或大吐大泻的失水病人,属于耗失阴液(血),如救治不及,阴液(血)耗竭,就会导致阳气虚脱,出现冷汗淋漓,脉微细或芤大,四肢逆冷甚至死亡,即为亡阴

  • 曲莲

    见《昆明民间常用草药》。为罗锅底之别名,详该条。

  • 热泻

    病证名。又称热泄、火泻、火泄。因热迫肠胃所致。症见肠鸣腹痛,痛泻阵作,泻下多黄色稠粘,或注泻如水,或米谷不化,肛门灼痛,后重不爽,口渴喜冷,小便赤涩,脉数。《丹溪心法·泄泻》:“热泻,粪色赤黄,肛门焦

  • 虚里

    ①经络名。十六络脉之一。《素问·平人气象论》:“胃之大络,名曰虚里。”位于左乳下心尖博动之处,是宗气的表现,宗气以胃气为本,故称作胃之大络。②推拿穴位名。位于左乳下三寸。《厘正按摩要术》:“虚里,在左

  • 疳泻

    病证名。指因疳而泄泻的证候。《婴童百问》:“疳泻者,毛焦唇白,额上青纹,肚胀肠鸣,泄下糟粕是也。”疳、泻并存,治疳必须治泻,亦即按照疳证的虚实轻重,用扶脾和胃止泻的方法,如参苓白术散,随证加减,标本兼

  • 血癥

    癥病之一。《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其有脏腑虚弱,寒热失节,或风冷内停,饮食不化,周身运行之血气,适与相值,结而生块,或因跌扑,或因闪挫,气凝而血亦随结,经络壅瘀,血自不散成块,心腹胠胁

  • 蛇不过

    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为虎刺之别名,详该条。

  • 心疸

    病名。①九疸之一。《外台秘要》卷四:“心癉,烦心,心中热,葛根主之。”②《辨证奇闻》:“心疸之症,烦渴引饮,一饮水即停于心之下。时作水声,胸前时多汗出,皮肤尽黄惟两目独白、人以为黄疸也,谁知是心中虚热

  • 二宝花

    见《中国药学大辞典》。为金银花之处方名,详该条。

  • 伤酒泄泻

    病证名。见《医略六书·泄泻》。又称酒泄。参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