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旋覆花汤

旋覆花汤

①《金匮要略》方。旋覆花三两,葱十四茎,新绛少许。水煎顿服。治肝着,症见胸胁痞闷不舒,甚则痛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初起时欲得热饮者,并治妇人半产漏下。②《圣济总录》卷八十四方。旋覆花一两,赤茯苓桑白皮半夏各二两,紫苏茎一两,大腹皮(连皮、子)五枚。为粗末,每服五钱匕,加大枣二枚,水煎去滓,入生姜汁一合空腹服;如要疏利,入槟榔末二钱,汤成下。治瘴毒脚气头旋吐痰,心闷气膈,见食恶心心下拘急。③《普济本事方》卷三方。旋覆花、细辛橘皮桂心人参、炙甘草、炒桔梗白芍药、半夏各五钱,赤茯苓三分。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七片,水煎服。治心腹中脘痰水冷气,心下汪洋嘈杂肠鸣多唾,口中清水自出,胁肋急胀,痛不欲食,脉沉弦细迟。④《产育保庆集》卷上方。旋覆花、荆芥穗、半夏曲五味子杏仁(去皮尖,麸炒)、麻黄、炙甘草、前胡赤芍药、茯苓各等分。为粗末,每服四大钱,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水煎,食前服。治产后伤风咳嗽喘满痰涎壅塞,坐卧不宁。⑤《济生方》卷二方。旋覆花、半夏、橘红、炮姜各一两,槟榔、人参、甘草、白术各半两。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七片,水煎,不拘时服。治中脘伏痰,吐逆眩晕。⑥《妇人良方》卷十四方。旋覆花、芍药、甘草各半两,前胡、石膏各一两,白术、人参、麻黄(去根节)各三分。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温服。治妊妇伤寒,头目旋疼,壮热心躁。⑦《赤水玄珠》卷四方。旋覆花、橘红、半夏、茯苓、甘草、厚朴、芍药、细辛。加生姜三片,水煎服。治胸中嘈杂汪洋,常觉冷涎泛上,兀兀欲吐,饱闷。⑧《证治准绳·女科》卷三方。旋覆花、枇杷叶(去毛,炙)、川芎、细辛、藿香、桂心、枳壳(麸炒)、前胡、人参、姜半夏、炙甘草、羚羊角屑、赤茯苓各七钱半,羌活半两。为粗末,每服五钱,加生姜五片,水煎,食远服,日二次。治妇人风痰呕逆,不下饮食,头目昏闷。⑨见《证治准绳·女科》卷二。即芎羌汤,见该条。

猜你喜欢

  • 情志三郁

    证名。指因情志抑郁所致的三种郁证。见《景岳全书·论情志三郁证治》。即怒郁、思郁、忧郁。详各条。

  • 灵仙

    见《药品化义》。为威灵仙之简称,详该条。

  • 胞生痰核

    病名。见清·佚名《眼科易知》。即睥生痰核。详该条。

  • 清阳不升

    指水谷化生的轻清阳气不能正常濡养头部、肌表、四肢的病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出上窍”,“清阳发腠理”,“清阳实四肢”。清阳不升多因脾胃阳气不足,升清降浊的功能障碍所致。症见头晕、眼花、耳鸣、

  • 肝胆湿热

    指湿热之邪,蕴蒸于肝胆的病变。主要证候有寒热、口苦、胁痛、腹痛、恶心呕吐、腹胀厌食、皮肤巩膜发黄、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弦数等。多见于急性黄疸型肝炎、胆道感染等疾患。治宜清热利湿,疏泄肝胆。

  • 双花

    见《中药材手册》。为金银花之处方名,详该条。

  • 老妇血崩

    见《傅青主女科》。即年老血崩,详该条。

  • 内托生肌散

    《医学衷中参西录》方。生黄芪120克,白芍药、甘草各60克,丹参、生乳香、生没药各45克,天花粉90克。为细末,每服9克,开水送下,日三次。治瘰疬疮疡溃破后,气血亏损,不能化脓生肌;或其疮数年不愈,外

  • 短气嗽

    病证名。指肺气不足,寒邪迫聚而致喘嗽。《诸病源候论》卷十四:“肺主气,候皮毛,气虚为微寒客皮毛,入伤于肺则不足,成咳嗽。夫气得温则宣和,得寒则否涩,虚则气不足而为寒所迫,并聚上肺间,不得宣发,故令咳而

  • 天元纪大论

    《素问》篇名。本篇论述五运六气的一般规律,从太过、不及、平气的岁气变化,说明运气对宇宙万物的影响,因其用天干以纪地气,地支以纪天气。古人认为,天地运气是宇宙间万物的本元,此文专篇纪而论之,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