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天鼎

天鼎

经穴名。代号LI17。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天顶。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颈外侧,扶突穴下1寸,胸锁乳突肌后缘;或于扶突穴与缺盆穴连线之中点处取穴(《医宗金鉴》)。另说“在缺盆上,直扶突、气舍后一寸五分。”(《针灸甲乙经》);“在项缺盆直扶突,气舍后一寸陷者中。”(《太平圣惠方》);“在颈缺盆置(直)扶突后一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扶突后寸半,合人迎后三寸;一法迳取结喉旁开四寸五分”(《循经考穴编》)。布有锁骨上神经,正当颈皮神经在胸锁乳突肌后缘穿出处,深层为膈神经,并有颈外浅静脉通过。主治暴瘖气哽,咽喉肿痛瘿气瘰疬等。直刺0.5~1寸。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3~5分钟。

猜你喜欢

  • 顾尚之

    【介绍】:见顾观光条。

  • 竹林寺女科

    书名。①署名竹林寺僧撰写的女科著作之总称。竹林寺位于浙江省肖山县,据传自五代后晋建寺后,寺中僧人有善医女科病症者,并逐代相传,闻名于世。其所授女科著作,均秘不外传,自清初以后始有传抄的各种刊本行世。但

  • 臭叶子

    见《滇南本草》整理本。为臭灵丹之别名,详该条。

  • 腋痈

    病名。出《外科正宗》卷四。又名掖痈、夹肢痈、挟痈、夹痈。多由肝脾二经结热,气滞血凝所致。初起皮色不变,漫肿无头,日久方疼,乃生寒热;或初起患处即红肿热痛,身发寒热。初宜服柴胡清肝汤,外敷冲和膏;若脓成

  • 皱面草

    见《广东中草药》。为山藿香之别名,详该条。

  • 西加皮

    见《陆川本草》。为鸭脚木皮之别名,详该条。

  • 主色

    望诊中判别人的基本肤色及生理性个体肤色特性,由此构成某个体面部的主要色泽,故称主色。主色属正常生理性肤色,与客色相对,主客均属正色的范畴。参见正色、客色条。

  • 金扁柏

    见《福建民间草药》。为兖州卷柏之别名,详该条。

  • 黄蜡灸法

    外治法之一。见《外科大成》卷一。系促进疮口愈合的方法。适用于疮疡未溃或已溃难敛者。其法是以湿面糊随疮肿根盘作圈,高寸余,紧贴皮上,如井口形,勿令渗漏。圈外围布数重,防火气烘肤;圈内铺黄蜡屑三、四分厚,

  • 经脉不通

    见《寿世保元》卷七。即经闭。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