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药材资料汇编》。为黄狗肾之产于广东者,详该条。
《古今医统大全》卷八十一方。当归、延胡索各一钱,川芎、白芍药、生地黄各五分,桃仁、红花、牛膝各七分。水煎,空腹服。治瘀血肠痈,小腹硬痛。若大便秘,加大黄。
见《广州植物志》。为人面子之别名,详该条。
一般表示里有积滞、痰饮、湿浊。淡红舌白腻苔,为痰饮、湿浊、食滞;淡红舌白厚堆积如粉苔,可见于温疫初起或有内痈;舌红苔黄腻,气分湿热;舌红苔黄厚而干,邪热深入,里实已成(见《辨舌指南》)。
【介绍】:清代医家。字完初。江苏华亭(今松江)人。长于治疗小儿痧痘,编著有《痘科红炉点雪》一书。
经穴名。代号ST21。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位于腹部,脐上4寸,旁开2寸处(《针灸甲乙经》又云去任脉三寸)。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分支,并有第八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臂上动、静脉分支通过。主治胃痛,
证名。见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指凝脂翳症之翳色黄若鹅脂者。详凝脂翳条。
病证名。《证治准绳·杂病》:“因出行间,风吹沙土入目,频多揩拭,以致血气凝滞而为病也。初起涩湿赤脉,次后泪出,急涩渐渐重,结为障翳。”参见物偶入睛证条。
见《中国药用植物图鉴》。为凉粉草之别名。详该条。
经外奇穴名。《千金要方》:“大便不通,灸挟玉泉相去各二寸,名曰肠遗,随年壮。”并有注谓:“一云二寸半。”近代多以中极穴旁开2.5寸定位。本穴《腧穴学概论》名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