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见《本草纲目》。即苦参实。②见《本草纲目拾遗》。为鸦胆子之别名。各详该条。
①即津。详该条。②津,津液;气,阳气。如热伤津气,即津液与阳气两伤。
见《医贯》卷四。即内眦。详该条。
参见痧痘集解条。
三十六黄之一。以黄疸而见言语错乱,故名。①《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鬼黄者,面色或青或黑,遍身皆黄,狂语多惊,皮肤枯,舌根謇涩,心中恍惚,常见鬼神,或自强言,诈作惺惺,若鼻中灰色,舌黑,毁裂衣裳者,难
见《广西植物名录》。为水田七之别名,详该条。
见《现代实用中药》。即炉甘石,详该条。
书名。见《隋书·经籍志》。不著撰人。1卷。已佚。
痰证之一。①指因气虚阳虚,脾胃无力宣行水谷,致痰水结聚于胸膈,浸渍于肠胃者。《诸病源候论·痰饮诸病候》:“冷痰者,言胃气虚弱,不能宣行水谷,故使痰水结聚,停于胸膈之间,时令人吞酸气逆,四肢变青,不能食
病名。①出《外科真诠》卷上。即蜣螂蛀。类似指骨结核。详该条。②凡久病疮疡而正气虚,状似痨损者。俗称疮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