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伤脏腑

伤脏腑

证名。为外伤引起内脏损伤的总称。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八。因跌扑、碰撞、挤压所致。临床多见有胸胁及腹部内脏受伤。前者证见胸胁疼痛或窜痛、胀满,呼吸、咳嗽均牵掣疼痛,甚或咳血吐血喘促不能平卧,烦躁不安,口唇紫甜,肤色苍白等危重症;后者可见腹痛腹胀发热便血尿血,严重者出现恶心呕吐、烦躁不安、口干心悸、面色苍白,神疲气短四肢厥冷和晕厥。治宜行气活血止痛为主,内服复元活血汤复元通气散;有内出血者,应益气补血止血化瘀,内服当归补血汤,独参汤加参三七云南白药等,必要时应中西医结合抢救。各个脏腑的损伤,尚有其各自的特征。详见各该条。

猜你喜欢

  • 紫疱痧

    痧证之一。《治痧要略·紫疱痧》:“痧毒郁遏不内攻则外溃,毒伏阳明,日久有发为紫疱,或如圆眼大,或如蚕豆大,溃有紫血,内陷一坑,须于指尖、臂湾、腿湾放之,尽去毒血,用苏木、泽兰、金银花之类,少加牛黄治之

  • 徐彪

    【生卒】:十五世纪中叶【介绍】:明代医家。字文蔚。松江(今上海松江)人。其父徐枢曾任太医院院使。1445年(正统十年)荐入太医院,先在御药房任职,1448年(正统十三年)升为御医,1451年(景泰二年

  • 阴户风肿

    病证名。属阴肿证候。陆成一《女界须知》:“肝脉络于阴器,肝旺生风,复由外风引动,则阴户发肿,可用桑叶、菊花、荆芥、防风煎汤熏洗。”

  • 吴萸

    见清·刘士季《草木便方》。为吴茱萸之简称,详该条。

  • 顺生丹

    见《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七。即催生丹。见该条。

  • 水毛茛

    见《云南中草药选》。为石龙芮之别名,详该条。

  • 槲白皮

    出《崔氏纂要方》。为槲皮之别名,详该条。

  • 赤丝虬脉

    眼科病证。见《审视瑶函》。本证经常气轮丝脉纵横,稀密粗细不等,甚者羞明隐涩泪出,或痒或痛,亦或不痛不痒,只是昏朦,久而不愈。即赤丝乱脉证,详该条。

  • 力钧

    【介绍】:清末医家。字轩举,永福(今福建永泰)人。早年治儒习医,尝与福州名医郭永淦作《伤寒问答》,并曾参《全体阐释》作中西医异同之比较,主张“兼求并进,不可偏执”。曾历游新加坡、日本、德、法、意、俄、

  • 促脉

    脉象之一。脉来急促有力而呈不规则间歇。《脉经》:“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主阳盛热实,血气痰食停滞,亦主肿痛。《脉诀刊误》:“结、促者,因止以别阴阳之盛也。阳盛则促,脉疾而时止,……虽有止,非死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