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

五行在医学应用,发展为一种中医的学术理论。它主要是以五行配五脏为中心: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基本内容:①在五脏为中心的基础上,通过经络以联系全身,说明人体的整体性,并通过自然现象的观察与医学实践联系到五方、四时等,说明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医疗实践证明,怒可以伤肝,肝病患者有易怒、头晕目眩抽搐以及筋和眼的一些症候,采用治肝的方药或针灸肝经穴位,能收到一定的效果。②用五行的生、克和相侮相乘等理论以阐述五脏之间的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与阴阳学说贯通一起,可以认识到一些防治疾病的道理。《类经》:“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必须生中有制,制中有生,才能运行不息,相反相成。”《素问·五运行大论》:“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随着医药学的发展,内容有所丰富,观点也有所更新,故中医学的五行学说,便与哲学上的五行日趋分离,日渐为脏腑相互关系所更替。这种脏腑相关学说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行之有效。因此医学上的五行学说与逐步趋向唯心的古代哲学上的五行不同,不能相提并论。但中医的五行学说也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以五行通套一切,故不免有某些牵强附会,脱离实际的内容。应在医学实践和理论研究过程中,批判地继承。

猜你喜欢

  • 阴闭

    证名。见《证治准绳·幼科》。指因寒湿乘虚入里,而致小便不通。因先天禀赋不足,元气衰微,气化不宣,水道不能通调,而致小便不通。症见神疲、声低、面唇色淡、舌润、指纹淡红。治宜培补元气,温化利水。用五苓散合

  • 呛食风

    病名。指胃中伏火,上灼咽喉,或过食膏粱炙煿、醇酒厚味,致咽喉或舌、上腭等处肿生血泡者。《喉风论》:“此症因饮食煿炙,膏粱厚味,偶一触动,陡起血泡,咽喉舌腭,不拘其部,即时胀大,吐咽有妨,宜刺破其泡。”

  • 邪热

    ①病因之一。即热邪。详该条。②证候之一。指外邪引起的发热。

  • 血轮

    眼的五轮之一。见《秘传眼科龙木论》。即两眦。《银海精微》:“心属火,曰血轮。在眼为二眦。”故眦部的疾患多与心、小肠有关,详眦条。

  • 曾孚先

    【介绍】:宋代人。撰有《保生护命集》1卷,已佚。

  • 锐发

    耳前曲周部以下的头发。禾髎穴在此发尖处。《素问·气府论》:“足少阳脉气所发者六十二穴:……锐发下各一。”

  • 瘴疠

    详瘴条。

  • 常用中草药手册

    书名。广州部队后勤部卫生部编。本书选录我国南方地区常见的中草药400种,按其主要的医疗作用分17类。对每种草药均附以简要介绍和插图,末附常见疾病的防治及索引。1969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 野万年青

    见《四川中药志》。为爵床之别名,详该条。

  • 痘不起胀

    病证名。出《古今医鉴》。痘疮发病后,一般历时四天,当渐起胀,先出者先起,后出者后起,至五、六日毒气尽出,至七、八日则进入贯脓。若见形三、四日,起胀如豆形,根窝红活肥满,光泽明净者,预后良好。若不起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