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临证指南医案》。为续断之处方名,详该条。
《证治准绳·女科》卷一方。又名助阳汤。柴胡一钱二分,高良姜二钱,白葵花七朵,防风、郁李仁、干姜、甘草各一钱,陈皮、生黄芩各五分。为细末,水煎去渣,食前热服。治白带,阴户冷痛,控心而急痛,身黄皮缓身重。
出《梁侯瀛集验良方》。为羊踯躅根之别名,详该条。
经外奇穴名。见《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位于前臂屈侧,大陵穴上1寸处。主治鹅掌风,口腔炎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病证名。见《中国医学大辞典》。《张氏医通·诸血门》:“劳心太过,吐血不止,归脾汤去木香加门冬、阿胶。”如心火旺盛,可用米莲散(见《杂病源流犀烛·诸血源流》)。参见吐血、内伤吐血条。
病证名。指眦角内胬肉泛白的证候。本症一般处于静止状态,不发展,勿需治疗。
宋代太医局培养医生设立之科目。即大方脉、小方脉、风科、眼科、疮肿兼折疡、产科、口齿兼咽喉科、针兼灸科、金镞兼书禁科。
书名。恽铁樵撰于1928年。此书概论部分以中医辨证论治为基础,从脏腑、经脉病变阐明各类病证的病理和用药。各论部分阐述伤风、胃咳、肺痨等九种病证的病因病候、诊断与治法。全书引用了较多的西医病理知识,在当
六经皮部之一,属少阴的皮部。《素问·皮部论》:“少阴之阴,名曰枢儒,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阴之络也。”说明手足少阴经循行部位上所见到的浮络都属少阴络,而浮络之外的皮肤,即为少阴络。“儒”是柔
二十三蒸之一。见《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详二十三蒸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