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诗词古文>贺若弼生平

贺若弼生平介绍

贺若弼(公元544年—公元607年),复姓贺若,字辅伯,河南洛阳人,隋朝著名将领。贺若弼出生在将门之家,其父贺若敦为北周将领,以武猛而闻名,任金州(今陕西省安康)刺史。贺若弼以伐陈有功,封上柱国,进爵宋国公,官至右武候大将军。公元607年(大业三年),贺若弼被隋炀帝加以诽谤朝政的罪名杀害。>>查看贺若弼的诗词古文

轶事典故

  锥舌诫子

  公元565年(北周保定五年)十月,贺若敦因口出怨言,为北周晋王宇文护所不容,逼令自杀,临死前,曾嘱咐贺若弼说“我想要平定江南,然而现在看来已经不能实现了,你应该继承我的遗志。还有我是因为嚼舌根而遭致杀身之祸的,你不能不好好想想啊。”并用锥子把贺若弼的舌头刺出血,告诫他要慎言。

  自命不凡

  杨广还是太子时,曾经问贺若弼说:“杨素、韩擒虎、史万岁三人,俱称良将,优劣如何?”贺若弼说:“杨素是猛将,不是谋将;韩擒虎是斗将,不是领将;史万岁是骑将,不是大将 。”杨广又问谁是大将,贺若弼说自己就是太子选择的人。言下之意,只有他贺若弼一人能称大将。

人物生平

  少时豪杰

  贺若弼,少有大志,甚为骁勇,善于骑射,博闻强识,在当时有很大的名声。北周齐王宇文宪闻后,对他十分器重,用为记室。不久,封当亭县公,升小内史。

  北周入仕

  当时周武帝宇文邕当政,周武帝对太子要求十分严格,太子德行不端,害怕父皇知情,于是矫情掩饰,所以,太子的过失周武帝一点也不知道。上柱国乌丸轨曾对贺若弼说:“太子一定不能身担大任。”贺若弼对此很是同意,劝乌丸轨去告诉武帝。乌丸轨便借机对武帝说:“太子不是帝王人选,我也曾和贺若弼讨论过这件事 。”武帝忙召问贺若弼,贺若弼知道太子的地位已不可动摇,且牢记父亲临终遗言,恐祸及其身,于是回答说:“皇太子德行操守日有所新,我没有看见他有什么缺点。”武帝听后默然不语。事后,乌丸轨指责贺若弼出卖了自己。贺若弼却说:“君主若不有所隐藏就会失去臣服于自己的大臣,大臣若不有所隐藏就会失去自己的身家性命,所以我不敢轻率发表对太子的评议。”果然,后来太子继位,乌丸轨被诛杀,贺若弼却免受其祸。

  公元579年(北周大象元年),贺若弼随上柱国、行军元帅韦孝宽攻克淮南(泛指今淮河以南地区)、寿阳(今安徽寿县)等数十城,使长江以北土地都划入北周。其中贺若弼所出计谋居多,于是拜为寿州(今安徽省寿县)刺史,改封襄邑县公。

  次年,杨坚为北周大丞相,总揽朝政,众心不服。相州总管尉迟迥于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起兵造反。杨坚怕贺若弼随之生变,急派亲信长孙平取而代之。

  官拜总管

  公元581年(隋开皇元年),杨坚受禅登基,改国号隋,是为隋文帝。杨坚称帝后,就有吞并江南、统一中国之志。杨坚查访可胜任者戍镇江淮。尚书左仆射高颎推荐说:“朝臣之内,文武才干,没有比得上贺若弼的。”杨坚很是赞同。于是杨坚拜贺若弼为吴州(今扬州一带)总管,镇江北要地广陵(今江苏扬州西北),委派给他平陈之事,经略一方,作灭陈准备。贺若弼欣然从命,并给寿州总管源雄赋诗一首,写道:“交河骠骑幕,合浦伏波营,勿使麒麟上,无我二人名。”然后赴广陵(今江苏省扬州)任所,整军经武。

  公元587年(隋开皇七年),杨坚多次谋议灭陈之策,高颎、杨素、光州刺史高劢、虢州刺史崔仲方等争献平定江南的计策。贺若弼也献取陈十策,获文帝称赞,赠赐宝刀。

  击破陈军

  公元588年(隋开皇八年)十月,杨坚在寿春(今安徽寿县)设淮南行台省,以晋王杨广为行台尚书令,主管灭陈之事。又命杨广、秦王杨俊、杨素并为行军元帅,高颎为晋王元帅长史,右仆射王韶为司马,集中水陆军51.8万,由杨广节度,东至大海,西到巴、蜀,旌旗舟楫,声势浩大。隋军自长江上游至下游分八路攻陈,贺若弼为行军总管,率军出广陵,集中在长江北岸。攻陈前,贺若弼卖掉老马,大量购买陈船,藏匿起来,又买破旧船只五六十艘,泊于小河,使陈军以为隋军没有战船。又多次将换防士兵集于广陵,大张旗帜,营幕遍野,还使士卒沿江射猎,人马喧噪,陈军因被迷惑,所以毫无察觉。

  公元589年(隋开皇九年)正月初一,长江下游隋军乘陈欢度元会之际,分路渡江。贺若弼军提前发起进攻,出广陵南渡。陈军猝不及防,慌溃而逃。初六,贺若弼军乘势攻占陈南徐州(今江苏省镇江市),擒其刺史黄恪,俘获敌众6000余人,均优待释放。贺若弼军军令严明,秋毫无犯,有军士拿民间一物者,立斩不赦。又进军蒋山的白土冈,先后击败陈将田瑞、鲁达、周智安、任蛮奴、樊毅、孔范、萧摩诃等。贺若弼于是从北掖门入城。但此时西路军总管韩擒虎已率五百骑兵于朱雀门先期入城,并俘获陈后主,占据了府库。贺若弼令将陈后主带来一看,陈后主惶恐流汗,甚为惊恐,多次下拜。贺若弼对陈后主说:“小国的君主给大国公卿下拜,这是礼所当然的。你也不要害怕,入朝定能做个归命侯的。”但是贺若弼愤恨自己没有先期抓获陈叔宝,功劳在韩擒虎之后,就与韩擒虎争功相骂,甚至挺剑而出。

  进上柱国

  隋文帝听闻贺若弼立功,很是高兴,下诏褒奖,晋王杨广却认为贺若弼先期决战,违反军命,于是把贺若弼交给了执行军法的官员。隋文帝杨坚召见贺若弼,很是赞赏,赐给御坐,进位上柱国,封爵宋国公,真食襄邑三千户,给予许多赏赐,又把陈叔宝的妹妹赐给他做妾。拜右领军大将军,不久转右武候大将军。

  灭陈以后,贺若弼地位更加显贵,他的兄长贺若隆做武都郡公,弟弟贺若东为万荣郡公,并为刺史、列将。贺若弼家有珍玩不可胜数,婢妾都身穿绫罗绸缎,生活奢侈。

  除名为民

  贺若弼还骄傲自满,自以为功名在群臣之上,常以宰相自许。既而杨素为右仆射,贺若弼仍为将军,心里很是不平衡,还将不满的情绪显露出来,因而于公元592年(开皇十二年)遭致罢官。而贺若弼怨气愈甚,又过了几年,隋文帝将贺若弼下狱。隋文帝责问他说:“我任命高颎、杨素为宰相,你却总是放言,说这两个人只是酒囊饭袋,这是什么意思?”贺若弼回答说:“高颎,我的老朋友了,杨素,我的舅子。我都知道他们的为人,所以才说这些话。”公卿认为贺若弼怨愤过重,奏请处以死刑。隋文帝犹豫数日,考虑到他的功劳,于是免他一死,除名为民。几年之后,贺若弼恢复了爵位,但隋文帝忌其为人,所以不再被任用。然而每次宴请赏赐,都给他很高的待遇。

  公元599年(开皇十九年),隋文帝于仁寿宫赐宴王公,席间诏贺若弼作五言诗,所作诗中词意愤怨,隋文帝看后还是宽容了他,并没对他治罪。有一次,突厥使者来朝拜,隋文帝让他射箭,使者一发即中,隋文帝说:“除了贺若弼,这里没有人能比的过他了”。于是命贺若弼引弓射箭,果然也是一发即中,隋文帝见了非常高兴,对突厥使者说:“此人是上天赐我的!”

  惨遭诛杀

  公元604年(仁寿四年),杨广即位为帝,贺若弼就更加被疏远了。公元607年(大业三年)七月,贺若弼随杨广北巡至榆林。杨广命人制造了一个可容纳数千人的大帐篷,用来接待突厥启民可汗及其部众。贺若弼认为这太过奢侈,与高颎、宇文弼等人私下议论,被人所奏。杨广认为他这是诽谤朝政,于二十九日(公元607年8月27日)将贺若弼与高颎、宇文弼等人一起诛杀,时年六十四岁。

猜你喜欢

  • 吴彻

    明间湖广江夏人,字文通。落魄好奇节。事陈友谅,友谅呼为先生。微行侦察军情,为朱元璋军所获。元璋令赋诗,刺诡谲秀才四字于其面而释之。后友谅子陈理守武昌,久不下,元璋怒欲将屠城。彻复称诡谲秀才求见,作诗以讽,元璋乃止。后隐匿不出。

  • 沈自晋

    沈自晋(1583~1665),明末清初的著名戏曲家。字伯明,晚字长康,号西来,双号鞠通。生于明万历癸未年九月十八日,卒于清康熙乙巳年二月二十六日,享年八十三岁。沈自晋出身于吴江沈氏家族,淡泊功名,待人温厚,勤学博览,富有文才。他更有非凡的音乐天赋,终生酷爱,钻研不息,是剧坛江派的健将。著作有《黍离续奏》、《越溪新咏》、《不殊堂近草》等。

  • 江溥

    江溥(1447—1509),字纪源,明代安徽旌德江村人。江溥(1447—1509),字纪源,明代安徽旌德江村人。明成化丙午(公元1486年)科举人。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进士,官授河南淆川县教渝,任职不久返乡。去世后二十余年,被朝廷追赠为顺天府推官。成化年间,曾任华容县教谕。

  • 朱学熙

    朱学熙(?--一六四七),字叔子。清远人。诸生。师事陈邦彦。明桂王永历初,授翰林待韶。会邦彦战败,与李成栋鏖战,互有胜负。学熙乘间执知县杀之,举清远城以迎,邦彦遂入死守。兵食不足,学熙辄倾资以供。城破,取先人兵法焚之,肃衣冠,自缢而死。著有《南越》、《广艾》及诗赋等集。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二八五有传。

  • 郑孝胥

    郑孝胥,(1860年5月2日——1938年)字苏龛(苏堪),一字太夷,号海藏,尝取东坡‘万人如海一身藏’诗意,颜所居曰‘海藏楼’,世称‘郑海藏’。中国福建省闽侯县人。工诗,擅书法,为诗坛“同光体”宣导者之一。著有《海藏楼诗集》。

  • 桂念祖

    一名赤,清代经学家、词人。念祖从小师从经学大师皮锡瑞,在经学、词章方面均有深厚功力,尤擅于词。曾从康、梁参加戊戌变法,主持沪萃报馆,后留学日本时客死。

  • 王宏撰

    王宏撰(1622~1702年)字修文,亦字无异,号山史,陕西华阴县人,清代关中著名学者。王宏撰一生无意仕途,潜心治学,顾炎武赞其勤学不倦。他擅长古文,韵味精深。文章之外,亦工书法,仿王羲之,兼学颜真卿和米芾,在关中曾撰书了许多碑志。他精通金石学,善鉴别书法名画和金石文,著作有《砥斋集》12卷、《周易筮述》8卷、《正学偶见述》1卷、《山志》6卷。

  • 周于德

    周于德,字是辅,号笔山,保山人。康熙壬午举人,官德化知县。

  • 郑大谟

    郑大谟,字孝显,号青墅,侯官人。乾隆庚戍进士,官泌阳知县。有《青墅诗钞》。

  • 段克己

    段克己(1196~1254)金代文学家。字复之,号遁庵,别号菊庄。绛州稷山(今山西稷山)人。早年与弟成己并负才名,赵秉文目之为“二妙”,大书“双飞”二字名其居里。哀宗时与其弟段成己先后中进士,但入仕无门,在山村过着闲居生活。金亡,避乱龙门山中(今山西河津黄河边),时人赞为“儒林标榜”。蒙古汗国时期,与友人遨游山水,结社赋诗,自得其乐。元宪宗四年卒,年五十九。工于词曲,有《遁斋乐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