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诗词古文>孙觌生平

孙觌生平介绍

孙觌dí(1081~1169)字仲益,号鸿庆居士,常州晋陵(今江苏武进)人。孝宗乾道五年卒,年八十九(《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孙觌为人依违无操,早年附汪伯彦、黄潜善,诋李纲,后复阿谀万俟卨,谤毁岳飞,《宋史》无传。孙觌善属文,尤长四六。著有《鸿庆居士集》、《内简尺犊》传世。>>查看孙觌的诗词古文

轶事典故

  宋朝孙觌撰写。孙觌字仲益,是晋陵人。宋徽宗末年,蔡攸(蔡京之子)推荐他做侍御史。靖康初,蔡家失势 ,孙觌就带领着御史拼命弹劾蔡攸。金国围攻汴京(开封),李纲被罢免了御营使一职,太学生就向皇帝上书奏请留着李纲(伏阙:拜伏于宫阙下)。此时,孙觌又弹劾李纲,说他借此要挟皇上,还污蔑太学生,说他们还要继续上书。 朝廷就因为他胡说八道,贬他到和州。后来,李纲被 贬职离开京师,朝廷又下召任命孙觌为御史。他任御史之后,只是一味附和怂恿朝廷和金国人和谈,为此,还做上了翰林学士。 开封城破之后,孙觌接受了金国人给予的美女赏赐,就替宋钦宗写给金国人的投降表,言辞极尽献媚。 宋高宗建炎初年,被贬到陕州;紧接又贬到岭外。等到黄潜善、汪伯彦掌权,又拉拢他,让他掌管替皇帝撰写诰书这个要职。后来,孙觌又因为贪污被罢免,任鸿庆宫提举官(提举原意管理,主管专门事务,提举宫观,为安置罢退的大臣而设,光领俸禄不管事。)。也因为这一点 ,他的文集就称之为《鸿庆居士集》。 宋孝宗时候,洪迈主持修编《国史》,就向皇帝建议说,靖康时代的人物就只有孙觌还活着,请求皇帝下诏,让孙觌将所见经历的靖康时候的事件写下来上报。孙觌于是竟对不喜欢的人比如李纲,都大加污蔑,添加不少不实之词。而洪迈竟然相信他,不加辨别,就把他的话都记载在《钦宗实录》之中。后来,朱熹和别人谈及此事, 总是很气愤,说小人千万不能让他来执笔写史。

猜你喜欢

  • 王通

    (584—617)绛州龙门人,字仲淹。幼好学。仕隋为蜀郡司户书佐。文帝仁寿间至长安上太平十二策。后知所谋不被用,乃归河汾间以教授为业,受业者以千数,时称“河汾门下”。薛收、房乔、李靖、魏徵等皆从受王佐之道。尝仿《春秋》作《元经》(一作《六经》),又著《中说》(一称《文中子》)。其言论不为儒者所称,惟《中说》留于后世。卒,门人私谥“文中子”。

  • 冯延巳

    冯延巳(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五代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在南唐做过宰相,生活过得很优裕、舒适。他的词多写闲情逸致辞,文人的气息很浓,对北宋初期的词人有比较大的影响。宋初《钓矶立谈》评其“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其词集名《阳春集》。

  • 王辟之

    王辟之(1031—?),字圣涂,临淄(今山东临淄)人。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宋哲宗元佑年间(1086—1094),他担任任河东县(今山西省永济县)知县,曾“废撤淫祠之屋,作伯夷叔齐庙”,以“贵德尚贤”闻名。

  • 朱肱

    湖州归安人,字翼中,号无求子,又号大隐翁。哲宗元祐三年进士。工医术,尤深于伤寒。壮年辞官居西湖,著书酿酒。徽宗时,起授医学博士。坐书东坡诗,贬达州。后以宫祠还。有《北山酒经》、《类證活人书》。

  • 周登

    周登,号月窗。宁宗嘉定二年(一二○九)以阁门舍人充贺金国登位副使(《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三之四三)。今录诗二首。

  • 李应祯

    李应祯(1431—1493)明代官员、书法家。初名甡,字应祯,以字行,更字贞伯,号范庵。南直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景泰四年举人,选授中书舍人,迁南兵部郎中,以南京太仆少卿致仕,人称李少卿。书宗欧阳询,平正婉和,清润端方,自成一家。

  • 于玭

    于玭(1507-1562)字子珍,号册川,山东东阿人,嘉靖七年(1528)举人,官平凉同知。于仲子慎思,叔子慎言有《于氏家藏诗略》四卷。

  • 金圣叹

    金圣叹(1608年4月17日—1661年8月7日),名采,字若采。一说原姓张。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自称泐庵法师。明末清初苏州吴县人,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金圣叹的主要成就在于文学批评,对《水浒传》、《西厢记》、《左传》等书及杜甫诸家唐诗都有评点。他乩降才女叶小鸾,写下动人篇章,成为江南士人佳话,亦为曹雪芹构思和创作《红楼梦》的素材之一。金圣叹提高通俗文学的地位,提出“六才子书”之说,使小说戏曲与传统经传诗歌并驾齐驱,受推崇为中国白话文学运动的先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郑大枢

     郑大枢,台湾县人。清康熙六十年(1721)例贡。以下诗作据清修台湾方志所引辑录。

  • 刘子翚

    刘子翚(huī)(1101~1147)宋代理学家。字彦冲,一作彦仲,号屏山,又号病翁,学者称屏山先生。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刘韐子,刘子羽弟。以荫补承务郎,通判兴化军,因疾辞归武夷山,专事讲学,邃于《周易》,朱熹尝从其学。著有《屏山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