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诗词古文>和凝生平

和凝生平介绍

和凝(898-955年),五代时文学家、法医学家。字成绩。郓州须昌(今山东东平)人。幼时颖敏好学,十七岁举明经,梁贞明二年(916)十九岁登进士第。好文学,长于短歌艳曲。梁贞明二年(916)进士。后唐时官至中书舍人,工部侍郎。后晋天福五年(940)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入后汉,封鲁国公。后周时,赠侍中。尝取古今史传所讼断狱、辨雪冤枉等事,著为《疑狱集》两卷(951年)。子和(山蒙)又增订两卷,合成四卷。>>查看和凝的诗词古文

生平

  后梁末帝乾化四年(914),明经及第。二年后,再登进士第。后梁郓州节度使贺瑰了解到和凝与自己是同乡时,便聘他为府中从事。和凝在郓州府中从事时,正赶上后梁末帝贞明四年(918)胡柳陂(今山东濮县西南)一战,和凝所在部贺瑰也加入了战斗序列。后梁军受到前后两面夹击后随即大溃。贺瑰在护兵的保护下冲出重围逃跑,晋军在后面追赶,就在快要逃到濮州(今山东鄄城)时,跟随贺瑰的士兵全都跑光了,只剩下和凝一人紧跟不舍,后竟射中敌兵救了贺瑰一命。贺瑰逝世后,和凝不负贺瑰重托,带着贺瑰的女儿,在此后的几年里又历任邓(今河南邓州市)、洋(今陕西洋县)二府从事。

  唐庄宗同光元年(923)四月,晋王李存勖即皇帝宝位。约在同光二年(924)春,和凝进入后唐宫中。大概在唐庄宗四年(926)和凝入为翰林学士。一日编撰诗集,将旧作录于诗卷上时,想起咸通“戕婢”旧事,百感交集,遂写《思录旧诗于卷上,凄然有感,因成一章》。

为官生涯

  天成三年(928)和凝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刑部员外郎。与儿子一起编撰《疑狱集》。书中收集了许多情节复杂、争讼难决最终获得了正确处理的案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法学著作,对古今相关人员办案有很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并为宋慈著《洗冤集录》创造了条件。此后,和凝又被转主客郎中兼权知贡举,春闱开科取士放榜时,一反其他人以往“设棘于门及闭院门,以防下第不逞者。”的做法,遂使得“彻棘启门,是日寂无喧者”。即由于她所主持的科举考试,公开、公正、公平,所以,没有一个人在贡院门前闹事。当时人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得人”,即称当时所录才名之士都是德才兼备的人。在此年所录进士中,和凝最看中了一个名叫范质的人,认为他有宰相之才,将来一定会继承自己而当宰相。后人称之为“传衣钵”。

  后晋初(天福二年)和凝以翰林学士、工部侍郎和凝为礼部侍郎,依前充职,六月份又晋升礼部侍郎和凝改端明殿学士。十二月,和凝又被改任尚书户部侍郎,照常为朝中做一些案头之事。

  天福六年(941)九月,和凝又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和凝不负众望,巧平安从进谋反。《旧五代史·和凝传》记曰:“安从进‘以至于败,由凝之力也。’”

诗词目录

  《疑狱集》包括许多法医知识,在平反冤狱中有一定作用,为宋慈著《洗冤集录》创造了条件。

  和凝著作甚多,有《演纶》、《游艺》、《孝悌》、《疑狱》、《香奁》、《籯金》等集,今多不传。现存有《宫词》百首等。作品流传和影响颇广,故契丹称他为“曲子相公”。但他“悔其少作”,多加销毁(《北梦琐言》)。现存词20余首,大都以华艳辞藻写男女情事,如《江城子》5首等。《花间集》录和凝词20首,《全唐诗》录24首。近人刘毓盘辑得29首,编为《红叶稿》1卷,有北京大学排印本。事迹见新、旧《五代史》本传。

  另有人考证和凝,韦庄,鱼玄机同为一人。此观点争议颇多,待考。

藏书故实

喜为文,长于短歌艳曲,有文集百余卷,自为刊刻,五代私人刻书数毋昭裔和他为著名。他的刻书早于毋昭裔数年。刊刻有自著文集、《颜氏家训》等。史载“自篆于版,模印数百帙,分惠别人”。和冯道关系密切,交谊深厚。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他在秀州任职时,曾见到和凝后裔和惇家藏图籍甚多,和惇称“皆鲁公旧物,末有印记甚完”。藏书均钤有藏书印,惜没有记载,藏书数量亦不详。有《宫词》百首。

猜你喜欢

  • 张正见

    南朝陈清河东武城人,字见赜。好学有清才。梁武帝太清初,射策高第,除邵陵王国左常侍。元帝立,迁彭泽令。入陈,累迁通直散骑侍郎。宣帝太建中卒,年四十九。善五言诗。明人辑有《张散骑集》。

  • 鲍泉

    鲍泉,字润岳,东海人也。父几,字景玄。家贫,以母老诣吏部尚书王亮干禄,亮一见嗟赏,举为舂陵令。后为明山宾所荐,为太常丞。以外兄傅昭为太常,依制缌服不得相临,改为尚书郎,终于湘东王谘议参军。

  • 杨师道

    杨师道(?-647年),字景猷,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唐朝宰相,中书令杨恭仁之弟。杨师道出身弘农杨氏观王房,隋亡后投奔唐朝,拜上仪同、驸马都尉,娶桂阳公主为妻,后出任灵州总管,多次击退突厥入侵。历任吏部侍郎、太常卿,封安德郡公。636年(贞观十年),杨师道升任侍中。639年(贞观十三年),又改任中书令。李承乾谋反案后,被罢为吏部尚书。唐太宗东征时,杨师道暂代中书令,不久又罢为工部尚书。647年(贞观二十一年),杨师道病逝,追赠吏部尚书、并州都督,谥号懿。

  • 高璩

    高璩(qú)(?-865年),字莹之,唐朝官员,唐懿宗年间曾短暂任宰相,为期两个月。高璩是北齐皇族后裔,先祖高士廉在唐太宗朝拜相,尽管高家并未因此而显贵,但高璩的伯父高少逸和父亲高元裕都成为朝廷名臣。唐宣宗之子唐懿宗继位后,高璩任东川节度使,不久又被召回长安任兵部侍郎,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于是成为宰相。两个月后他就去世了,并得到追谥。但因为高璩生前和不良人士来往频繁,在太常博士曹邺坚持下,他得了一个“剌”的恶谥。

  • 向滈

    向滈字丰之,号乐斋,开封(今属河南)人。宋代词人。自小便会作诗,才气高而生活穷困,他妻子的父亲曾因为他贫穷将他的妻子嫁于别人,他的妻子却毅然回来,同向滈白头偕老。代表作有《如梦令》、《卜算子》、《西江月》等,收录于《乐斋词》。

  • 孔文卿

    生卒年不详平阳(今山西临汾)人。元代杂剧作家。生平事迹不可考。

  • 刘三才

    刘三才,字汝立,号中吾,四川省邻水县人。明朝官员。

  • 袁枚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 郑兰孙

    郑兰孙,字娱清,钱唐人。扬州府经历仁和徐鸿谟室,琪母。

  • 卢肇

    卢肇(818(戊戌年)—882)字子发,江西宜春文标乡(现属分宜)人,唐会昌三年(公元843年)状元,先后在歙州、宣州、池州、吉州做过刺史。所到之处颇有文名,官誉亦佳,又因他作为唐相李德裕的得意门生,入仕后并未介入当时的“牛李党争”,故一直为人们所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