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yú

【源】 周武王第二子邘叔封于邘(故城在今河南沁阳西北邘台镇),其后以国为氏(9,11,15,17,60)。【变】 后有去邑为于氏者(60)。【望】 上谷(17,418),扶风(15,21)。【人】 邘侯,汉时上谷太守(9,11,15,17)。


罕见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有载,其注“”云: “即 ‘邘’ 氏。周武王之子邘叔所封之国。京相璠云: ‘野王县西北三十里有故邘城及邘台。’ 野王,隋改曰河内,今怀州治。子孙以国为氏。其后去‘邑’ 但为于氏; 亦有不去者。”邘,古国名,商纣鄂侯所居,其地当在今河南沁阳西北之邘台镇。

汉代有邘侯,上谷太守。(按: 邘侯,《姓氏词典》 引作 “邘俟”。)

猜你喜欢

  • 读音:zhǎi【源】 见《姓苑》(7,60)及《新编千家姓》(73)。【变】 亦作迮(60,62)、笮(7,60,62)、��(7)。【布】 江西南昌(7,60)、北京、辽

  • 安都

    读音:ān dū【源】 见晋傅馀頠《复姓录》(7)及《姓苑》(9,11,17)。汉文帝封齐悼惠王之子志为安都侯(故城在今河北高阳西南38里),其后为安都氏(60,87)。历史上罕见之复姓。《姓氏考略》

  • 虞邱

    读音:Yúqiū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有载,其注 “吾邱” 云: “吾,音 ‘鱼’。即虞邱氏也。晋大夫虞邱氏,著书; 楚庄王相虞邱子,荐孙叔敖自代者。”此以邑为氏。或作“虞丘

  • 读音:jī【源】北魏时改俟畿氏为畿氏,系夷狄大姓(6,9,11,12,17)。姚薇元认为,畿氏必几氏之误。且太和(北魏孝文帝年号)改姓,原为汉化,所改必假汉姓无疑,中国有几氏而无畿氏(70)。 【望】

  • 降錯

    读音:Jiàngcuò现行藏族“姓氏”。大海之意。四川理塘有分布。此“姓”系理塘县公安局提供。(按: 藏胞常以 “降错”为 “姓”,而以 “× ×” 为名。这是一种误解,至少在目前是这样。

  • 哩鼎

    读音:Līdǐng历史上党项人姓氏。《续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注云: “(西) 夏首领哩鼎·阿裕尔。”未详其他。

  • 读音:Fān【源】见《姓苑》(15,21,62)。【布】辽宁灯塔有此姓。《姓氏词典》 引 《中国姓氏汇编》 收载; 《中国姓氏大全》 引 《中国姓氏集》 亦载,注云: “极罕见姓。”未详其源。

  • 莽佳

    读音:Mǎngjiā【源】清满洲八旗姓。世居盖州(23,63,180,260)。清代满族姓氏。世居盖州地方,乃满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收载。

  • 拔略

    读音:bá lüè【综】 北魏时代北姓。后改为苏氏,见《魏书·官氏志》(6,7,12,27,60)。一说,即拔略氏(70)。亦作〔拔畧〕(7)。【人】拔略昶,北魏时都督(6,21)。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

  • 支孔

    读音:Zhīkǒng【综】 景颇族姓。居云南潞西三台山,汉姓为孔(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