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Yǔ

庾姓主要来源于官名。周时,管理粮仓的官员叫“庾廪”,其后代以官为姓。

庾姓早期活动于中原一带,如今庾姓分布以广东为多。

庾姓历史人物有北周文学家庾信,世称“庾开府”,善作诗赋、骈文,与徐陵齐名,同为宫廷文学的代表,时称“徐庾体”。

庾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四十三位。


【音】 又音俞(Yú)(17)。【源】 ①唐尧时封国中有庾侯,见《国名纪》(17)。子孙以国为氏。②春秋时有庾子国,其后有庾氏(17)。③唐尧时掌庾大夫(主管斗量粟米之事),其后以官命氏(6,9,12,17)。④周时有司庾廪之官,故亦有庾氏,见《姓考》(62)。⑤代郡庾氏,世典牧畜,东晋末代国昭成帝拓拔什翼犍时归魏。匈奴浑庾部之归魏者,改为庾氏(70)。【望】 新野(17),颖川、济阳(21,418)。【布】 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人】 庾皮,春秋时晋大夫(17,21)。庾及,北魏时河南代人,中部大人(242)。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河北之景县、辽宁之清原、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湖北之老河口、广东之新会、广西之荔浦及灌阳、四川之长寿及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壮族、彝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 尧时掌庾大夫以官命氏。至春秋时周有大夫庾皮,皮子过。邑于缑氏。卫有庾公羌 (按:《左传》作庾公差; 《孟子》作“庾公之斯”; 《中国姓氏大全》 则引作 “庾公元斯”,又作 “庾公差”),望出颍川、新野、千乘、齐郡。古代露天积谷处称“”。掌庾大夫,即职掌庾廪的官员。

汉代有庾胜,武帝时杨仆裨将; 晋代有庾亮; 北周有庾信,诗人; 元代有庾天锡,大都人,戏剧家。

猜你喜欢

  • 读音:Cì【源】 ①春秋时齐大夫简子赐之后,见《姓苑》(4,9,11,60)。②系自姬姓。鲁公族之后(8,60)。③春秋时孔子弟子端木赐之后,以字为氏(6,12,15,60)。【望】 清河(17,41

  • 里雅拉

    读音:Lǐyǎlā【综】 清镶黄旗满洲前锋副全之妻为里雅拉氏(260)。

  • 馬爾胡禮

    读音:Mǎěrhúlǐ【综】 清正黄旗满洲护军新泰之妻为马尔胡礼氏(260)。

  • 读音:Jū居姓是春秋时晋国大夫先且居的后代。居姓早期活动在山西、河南等地。居姓历史人物有元代官员居理贞,受父荫官平定州同知,有济才干,为人称道。百姓为他立《去思碑》。居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四

  • 读音:zhěng【源】 ①殷王整甲之后(60,63)。②嬴秦之后,见《元和姓纂》(6,17,62)。③晋曲沃(故城在今山西闻喜东)乃晋昭公封其叔父成师之地,其后武公灭晋,曲沃为别都,后有整氏(8,17

  • 唐古

    读音:Tánggǔ【源】 ①唐古,辽时部落,原属藏族一支,契丹将其一部分徙居东北(426)。以部为氏。至金改为唐括,至元改称唐兀,明时复为唐括,至清又复称唐古氏(180)。②元时色目三十一氏中有唐古氏

  • 余丘

    读音:yú qiū【源】 蛇丘为齐公族采地,后以音同作佘丘。《通志·氏族略》作余丘(12,21,60,62),当为字讹(60)。历史上罕见复姓。《辞海》收载; 《姓氏考略》亦收,其注云:“齐公族食

  • 读音:Bēn贲姓主要是以祖辈名字为姓氏。春秋时鲁国有县贲父,其后代取贲字作为姓,成贲氏。当代贲氏主要在安徽、湖北、辽宁、广西、甘肃等地有少量分布。贲姓历史人物有贲赫,汉代著名将军。当年揭发英布反叛

  • 句録

    读音:Jùlù《姓氏词典》 引 《新唐书》 收载,“唐有句录莫贺。”未详其源。

  • 商佳

    读音:Shāngjiā【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鄂和(23,63,180)。【变】 后改为商氏(180)。【人】 商佳海保,清满洲镶蓝旗人,世居鄂和,康熙中从征陕西阵亡,赠云骑尉(23)。清代满族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