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Wú

吴姓的起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出于姬姓。周武王封仲雍的曾孙于吴(今江苏苏州一带), 建立吴国, 其后代遂以国名为姓氏。二是上古时已有吴姓, 这一说法比较复杂, 如说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 因“”“” 音近, 故舜后有吴姓; 颛顼帝时有吴权, 其后亦有吴氏; 又少康帝时有神箭手吴贺, 其后也以吴为姓。另外少数民族也有吴姓, 锡伯族、柯尔克孜族、朝鲜族、赫哲族等均有为吴姓者, 大概是与汉族融合的结果。

古代吴国在今江苏一带, 这里是吴姓发源地。吴国灭亡后, 夫差的太子吴鸿被流放到江西, 其他后裔还有繁衍于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境内的。吴氏繁衍迅速, 人口众多, 成为江南大姓, 隋唐时期, 已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此后,吴姓又逐渐迁徙至台湾、香港及东亚、南亚等地。

吴姓著名的历史人物很多, 如战国时著名军事家吴起, 后世把他和孙子连称“孙吴”, 著有《吴子》, 《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秦末农民起义首领之一吴广, 与陈胜一起掀起了浩浩荡荡的秦末农民战争, 奏响了暴秦灭亡的序曲。唐代画家吴道子, 后人奉为“画圣”, 擅画佛道人物, 其作生动而有飘举之势, 人们用“吴带当风” 来形容这一特色。明代的吴承恩, 其《西游记》家喻户晓。明末还有个吴三桂, 因引清军入关直接导致明朝政权的灭亡。近代著名吴姓人物有历史学家吴晗, 其《谈骨气》一文被收入中学教材。

吴姓在《百家姓》排在第六位。


【源】 ①相传古帝颛顼时有吴权,通阿女缘妇,见《三海经》(60,62)。此为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吴姓。②相传帝舜之后封于虞(故城在今山西平陆东北60里,一名吴城),虞音近吴,故舜后有吴氏,见《史记索隐》(60,62)。③相传夏王少康时已有吴氏。吴贺与羿期射,见《帝王世纪》(60)。④周武王封周太王子仲雍之曾孙周章为吴子,又别封周章之弟虞仲于虞,皆为周时诸侯。至周章十四世孙寿梦,吴始称王,寿梦子季札避国,子孙居齐鲁之间,以国为氏,故吴姓起自季札(9,21,60)。⑤西夏人姓(95)。⑥金时女真人姓古里甲氏、吾古论氏,汉姓均为吴(21,71)。⑦明时赐元人巴图特穆尔、额特特穆尔、玛噜、谔勒哲特穆尔、布敦衮、济兰、多罗于、玛鲁等均姓吴(24)。今蒙古族姓(255)。⑧清满州人姓,世居沈阳、铁岭等地(23)。又,清满洲八旗姓乌尔锡氏、乌拉氏、乌苏占氏、兀札喇氏、乌雅氏、乌苏氏等均有改姓吴者(180)。⑨清高丽人姓,世居易州、海州等地(23,260)。今朝鲜族姓。⑩明清时云南临安府左能寨长官司(故治在今云南红河西南)土副长官吴氏,为哈尼族(72,253)。今哈尼族姓(137)。⑪清时贵州都均府土司有吴姓,得姓于明洪武年(72)。⑫驻防新疆锡伯族吴扎拉氏,汉姓为吴(201)。⑬裕固族巴依亚提氏,汉姓为吴(198)。⑭赫哲族吴丁克哈拉,汉姓为吴(187)。⑮达斡尔族乌力兹氏、库尔堪氏、爱协金氏、坤奇氏等,汉姓均为吴(189)。⑯鄂伦春族吴卡尔康氏,汉姓为吴(190,191)。⑰鄂温克族阿本千氏,汉姓为吴(192)。⑱柯尔克孜族达本氏,汉姓为吴(204)。⑲京(104)、布依(105,125)、壮(109)、毛难(111)、仫佬(112)、侗(113)、苗(114,115,117,135)、水(124,125)、彝(130)、白(138)、佤(162,215)、回(178)、傈僳(205)、蒙古(318)、土家(387)、台湾土著(65)、黎、羌等民族均有此姓。【望】 延陵、渤海、濮阳(12,21,418)。【布】 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2%,为中国人口最多19个姓之一。在地区分布上,华东各省吴姓占省人口比例较高,均在2%以上,尤以福建为高,约占该省人口5%。【人】 吴起,战国时卫人,魏文侯时将军,拜西河守。后奔楚,相楚悼王,南平百越,北郤三晋,西伐秦(61)。【它】 日本战领台湾时,台湾土著曾被迫用日本姓高尾者,1945年台湾光复后,奉令改用汉姓吴(65)。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金溪、崇仁,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回、鲜、侗、黎、苗、京、水、怒、白、土家、布依、布朗、纳西、锡伯、赫哲、仫佬、裕固、鄂伦春、达斡尔、柯尔克孜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 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① 《姓氏考略》 据 《山海经》 注云: “颛顼时有吴权,通阿女缘妇。”吴权当为吴姓之始。②又据《史记·索隐》注云: “舜后封虞,虞音近吴,故舜后亦有吴氏。”此当系出妫姓。③又据《帝王世纪》 注云: “少康时吴质与羿期射。”是夏代少康时亦有吴姓。④郑樵注云: “ (吴),今苏州城是也。太伯与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故太伯、仲雍相携而奔荆蛮,太伯号句吾。旧曰: ‘句吾,地名。’ 然吴有勾吾、越曰勾践,皆是名号,非地名。子孙以国为氏。”此则系出姬姓。⑤由元代蒙古人姓名所改。《续通志·氏族略》 载: “明赐元人姓名。巴图特穆尔曰吴允诚; 子额特特穆尔曰吴克思; 玛噜曰吴成;谔勒哲特穆尔曰吴良; 布敦衮曰吴守义; 济兰曰吴克诚; 多罗干曰吴存敬; 玛鲁曰吴管。” ⑥清代高丽族亦有吴姓,散处易州、海州等地方。《清通志·氏族略》 有载。⑦为清代满族姓氏所改: 满族之吴扎拉氏 (按:亦作“兀扎拉”)、乌尔锡氏、乌拉氏、乌苏占氏、乌苏氏、乌雅氏等或改为单姓 “”。见刘庆华 《满族姓氏录》。⑧锡伯族之吴氏,为其吴扎拉氏所改,盖取其首音,谐以汉姓“” 而得; ⑨赫哲族之 “”氏,则出自吴丁克哈拉,盖取其哈拉之首音,谐以汉姓“”而得。⑩鄂伦春族之吴氏,则出自吴卡尔康(一作“吴恰它堪”) 哈拉,盖取其哈拉之首音,谐的汉姓“”而得;(11)达斡尔族之吴姓亦为本族姓氏所改。其源有二: 其一,出自鄂嫩哈拉,或取其哈拉之首音,谐以音近之汉字“”而为单姓; 其二,或为爱协金氏,坤奇氏所改。此二氏皆系出敖拉哈拉,遂或取其哈拉之首音、谐以音近之汉字 “” 而为单姓。(12)蒙古族之吴姓,或以乌梁海氏所改。“乌梁海”,本部落名,以部为氏。后或取其首音,谐以同音之汉字“” 而为单姓。(13)白族之吴姓,源于古代氏族图腾崇拜。白族语“”,汉意为 “”,以鱼为图腾的氏族,即以为姓。或取 “” 音,谐以汉字吴、乌而为姓。(14)裕固族之吴氏,则为巴依亚提氏所改。(15)柯尔克孜族之吴氏,世居今黑龙江省富裕县。为其部落名称所改。注⑧——(15)见 《中国人的姓名》。

战国时有吴起,军事家; 秦末有吴广,农民起义军领袖; 唐代有吴元济; 明代有吴承恩,著 《西游记》; 清代有吴敬梓,著《儒林外史》。(按: 《中国姓氏大全》 注作“明代有吴敬梓”,误。)

猜你喜欢

  • 别阿起

    读音:Biéēqǐ怒族姓氏。云南之碧江有分布。传说为茂英冲之后。当源于氏族之图腾。别阿起,汉意为“蜂”,亦即以蜂为图腾的蜂氏族,以为氏。见 《中国人的姓名·怒族》。

  • 读音:zhuī武丁季父蔓侯之后有骓氏。(见《路史》)晋七舆大夫骓歂,郑有骓甥。(见《通志·氏族略》)

  • 布爾吉忒

    读音:Bù’ěrjítè【综】 清正白旗满洲护军凄桑阿之妻为布尔吉忒氏(260)。

  • 读音:xī春秋郑宋之间,有隙地六邑,其一曰锡,宋人城之,以处元公之孙,其后以地为氏。(见《古今姓氏书辨证》)▲<汉>锡光,汉中人,交趾太守。

  • 涓蜀

    读音:Juānshǔ历史上罕见复姓。《中文大字典》 有载,其注“涓浊”云: “ 《荀子·解蔽》 作 ‘涓蜀’。”详见“涓浊” 条。

  • 郭爾羅斯

    读音:Guōěrluósī【源】 清蒙古八旗姓。世居察哈尔(23,63,260)。清时内扎萨克有郭尔罗斯部,以部为氏(23)。又,元时蒙古七十二氏中有郭儿剌思氏(13),至清改为郭尔罗斯氏(24)。故

  • 素和

    读音:sù hé【源】 ①其先出自颛顼帝之裔重黎,诛共工氏有功,尧命其子和仲,居春宫,代为岳牧。和仲之孙宗处,世以清素自守,百姓号曰素和,子孙氏焉(7,60,62)。②十六国时鲜卑檀石槐之支裔,因出自

  • 朶里别歹

    读音:Duǒlǐbiédài元代蒙古族姓氏。乃元蒙七十二种姓之一。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收载。《续通志·氏族略》译作“图鲁卜岱”。

  • 姜郊瓦

    读音:Jiāngjiāowǎ古代吐蕃族姓氏。吐蕃自达磨赞普被杀以后,分裂为四: 其一在前藏,即拉萨王系。此系又分而为六,其中之一,即姜郊瓦氏,当以部族为氏。见《中国通史》。

  • 读音:Lín【源】 汉时蓼侯孔藏之子琳,其后以名为氏,见《史记·汉高祖功臣年表》(62)。亦见《中国著者号码编制法》(63)。现行罕见姓氏。今广东之吴川有分布。《中国姓氏大全》引 《中国姓氏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