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历史百科>姓氏起源>古口引

古口引

读音:gǔ kǒu yǐn

【源】 代北人姓(7,9,27)。一说,为若口引氏衍变而成(70)。【变】 后改姓侯氏(6,17)。或改为引氏(60),或改为古氏(9),或改为古口(62)。一说,古口引氏即胡古口引之异译(27)。


历史上代北地区三字姓。《姓氏考略》收载。其注据《魏书·官氏志》 云: “代北姓,后改为引氏。”

(按: 中华书局标点本《魏书·官氏志》 并无“古口引” 氏,而以 “胡古口引” 四字姓入列,“后改为侯氏。”其 (校勘记)载之颇详,兹节录於下。)

“胡古口引氏后改为侯氏”: 《广韵》、《姓纂》、《姓解》“胡古口引”作“古口引”; 《姓纂》、《辨证》、《氏族略》作“古引”。沈涛 《随笔·五》 以为 “今本误衍一 ‘胡’ 字”。《疏证》 以为古“”“”音通,“氏既改 ‘侯’ 明旧必有 ‘胡’ 字无疑。” 《胡姓考》据本书 (按: 指《魏书》 卷九 《肃宗纪》) 见 “胡引祖”,以为此姓当为“胡引氏”,《官氏志》 作“胡古口引氏”,盖涉上 “若口引氏” 而衍。今按: 氏既改“”,旧氏必有 “” 字之说,实不尽然,如 “出连”之改“”,“是楼” 之改“”,“土难” 之改“”,“屋引”之改“”,在读音上原姓与改姓并无关系。诸姓氏书皆无“”字。《广韵》且注明 “”字“公户切”,岂可一概视为省文或脱字? 疑 《志》本作“古口引氏”,当时又别作“胡口引”,后人旁注“”字,羼入正文。“古口引” 既亦作 “胡口引”,亦可省作“古引”或“胡引”,故姓氏或作 “古引”,而 《肃宗纪》 有 “胡引祖”。

猜你喜欢

  • 駱琪

    读音:Luòqí现行彝族姓氏。今四川之马边有分布。此姓系马边县公安局提供,未详其他。

  • 烏喇那拉

    读音:Wūlǎnàlā【综】 清世宗孝敬宪皇后为乌喇那拉氏(72)。又,清太宗继妃为乌拉纳喇氏,亦作〔乌喇纳喇〕(72),〔乌拉纳喇〕似即乌喇那拉之异译。

  • 骨飦

    读音:Gǔgàn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有载。其注“骨” 云:“ 《穆天子传》有骨��氏, 骨姓始此。后改为单姓。”或作“骨饼”。 又, �&#

  • 魁雅拉

    读音:Kuíyǎlā【综】 清镶黄旗满洲马甲华色之妻为魁雅拉氏(260)。

  • 右师

    读音:yòu shī宋庄公生公子申,世为右师氏。(见《世本》)▲<汉>右师谭,中郎将。

  • 读音:Lù【源】 见《集韵》(7)、《姓谱》(17)及《姓苑》(62)。按,彔姓与錄〔录〕姓不同。【布】 上海、四川成都(91)、河南巩县(301)、临颖(339)、林县(343)、山西代县(335)

  • 季連

    读音:Jìlián【源】 相传为鬼方氏陆终之子季连(芈姓之祖)之后,因氏(6,7,9,11,17)。【人】 季连齐,晋时堂邑(一作唐邑)大夫(6,7,11,17)。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 悉薰

    读音:Xīxūn《姓氏词典》 引 《唐书》、《新唐书》 收载。其注称: “唐有悉薰然、悉薰热。”未详其源。

  • 叔逵

    读音:Shūkuí《姓氏词典》 引 《古今姓氏书辨证》 收载,未详其源。疑此乃 “叔達 (达)”之误。盖 “達”、“逵”形近似而讹。

  • 读音:Chāng昌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以祖辈名字为姓氏,黄帝子昌意的后代。二是源于妊姓,昌氏是妊氏后代。昌姓后来多居于河南,并且在汝南郡、东海郡发展,逐渐形成望族。当今全国多省都有分布。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