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Yī

伊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伊尹之后。二是为少数民族改姓而来。

伊姓今尤以河北为多。

伊姓历史人物有伊尹,商朝大臣,伊姓始祖。曾辅佐商汤灭夏,综理国事,是上古时期有名的贤相。

伊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二百三十九位。


【源】 ①古伊国,炎帝裔尧之母家,侯国,自伊徙耆,又为伊耆氏,见《路史》(17)。帝尧伊祁氏之后有伊氏(12,21)。伊祁山在河北完县西,尧住此山,后因作氏,见《寰宇记》(87)。②有莘氏女采桑伊川,得婴儿于空桑之中,即伊尹也,后居伊水(在今河南蒿县),以地为氏,见《风俗通》(1,17,28,60)。③汉时匈奴人姓。汉元狩四年,伊即轩来降,封众利侯(242)。④河南伊氏,鲜卑人,其先与魏主同源(242)。北魏献帝以弟为伊娄氏,后改为伊氏,见《魏书·官氏志》(6,12,17,60)。⑤清高丽人姓(23,260)。⑥清满洲八旗姓伊拉齐氏、伊拉哩氏等后有改为伊氏者(180,260)。今满族姓(344)。⑦台湾土著(65)、土(195)、回、蒙古(344)、锡伯(433)等民族均有此姓。【望】山阳、陈留、河南(17,21,60,242,418)。【布】分布很广,但人口不多。尤以河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伊姓人口39%。【人】伊尹,名挚,又名阿衡,汤时贤相(6,9,21)。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上海之松江、天津之武清、山东之平度及东平、山西之太原、云南之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汉、满、朝鲜、锡伯、纳西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 之 《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① 《姓氏考略》 据 《三辅旧事》 注云: “尧初生,依伊侯长孺,因以为氏。”郑樵亦云: “(伊),即伊祁氏之后也。”② 《姓氏考略》 又据《姓谱》 注云: “有莘氏女采桑伊川,故伊尹以邑为氏。”望出陈留、河南、山阳。③或为鲜卑姓所改。郑樵注云:“伊娄氏改为伊氏。” 《姓氏考略》 据 《魏书·官氏志》 亦注: “拓跋邻以次弟为伊娄氏,后改为伊氏。” ④清代高丽族亦有伊姓。原籍无考。《清通志·氏族略》有载。⑤锡伯族、满族之伊姓,皆为伊拉哩氏所改。后或取其首音谐以汉字“”而为单姓。见《中国人的姓名·锡伯族》及刘庆华《满族姓氏录》。

猜你喜欢

  • 組佳

    读音:Zǔjiā【源】清满洲八旗姓。世居铁岭(23,63,180,260)。【变】后改为祖氏(180)。清代满族姓氏。世居铁岭地方,乃满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收载。后或改为单姓“祖”

  • 秃八

    读音:Tūbā【源】 元时色目三十一氏中有秃八氏(13)。【变】 清《续通志·氏族略》作〔图色〕(24)。元代“色目人”姓。为元色目人三十一种姓之一。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收载; 《续通志·氏族

  • 读音:Nèn【综】 ①隋、唐时西域苏毗部羌人姓(444),史书上亦称农氏(194)。苏毗系藏族先民,在唐时灭于吐蕃。故称历史上藏族姓(217)。②源出不详。江西宁都有此姓(280)。《姓氏词典》 收载

  • 耶午

    读音:Yēwǔ【源】 西夏人姓(95)。

  • 读音:míng【源】 ①虞大夫食采于鄍(故城在今山西平陆东北20里),因以为氏,见《姓考》(60,62)。②系自姒姓,见《春秋公子谱》(9,60,91)。③又为陈邑,因氏(60)。【变】 亦作冥(8,

  • 西河

    读音:xī hé【源】 以所居地为氏(24,60)。西河,在今陕西华阴、华县、白水、澄城一带。【人】 西河子仪(一作西河子舆),东汉时人,善相马(7,24)。历史上罕见复姓。《续通志·氏族略》 收载,

  • 读音:Chóng【音】 又音仲(Zhòng)(17)。【源】 ①战国时齐威王臣田种首之后(11,17,60)。②汉有种羌,其后以族名为氏(17,60,62)。亦见《姓苑》(15,21)。【布】 台湾有

  • 杜西

    读音:Dùxī【综】 僜人姓。世居西藏察隅(171,435)。珞巴族姓氏。本氏族名,或以为姓。其姓名结构特点为:先名后姓。如: 许果·杜西,“许果”为名字; “杜西”是姓。见《中国人的姓名·珞

  • 读音:jūn【源】 均,州名(隋置均州,故城在今湖北均县),以州名为氏(15,21,60)。【布】 湖北武汉、北京(91)、安徽淮南(362)等地均有此姓。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湖北之武汉有分布。

  • 金勒杜蘇

    读音:Jīnlèdùsū珞巴族姓氏。为奴隶氏族之姓,出自阿帕塔尼部落之金勒氏 (族),乃氏氏连排而得——金勒,主人名,杜苏,本人始祖父。二者连排而为奴隶新姓。如有奴隶金勒杜苏·多莱,金勒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