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隶辨

隶辨

八卷。清顾蔼吉(生卒年不详)撰。蔼吉字畹先,号天山,又号南原,长洲(今江苏吴县)人。以岁贡生充书画谱纂修官,任仪征教谕。善画山水,精缪篆八分书。顾氏《自序》云:“《隶辨》之作,窃为解经作也。字不辨,则经不解。古人邈矣,汉人传经,多用隶写,变隶为楷,益失本真。及唐开元易以俗字,名儒病其芜累。余因收集汉碑,间得刊正经文。……竭其愚才,积三十年之久,然后成书。”是书实际上是以宋娄机《汉隶字原》为蓝本,钩摹汉代的隶书碑文,按宋《礼部韵略》分韵编次,每字下分注碑名,并引碑语。其中对《汉隶字源》的错谬,“舩船、爯再体或不分,血皿、朋多形常莫别,悉从《隶释》、《隶续》详碑定字,指摘无余”(《自序》);对娄机以后续出之碑,尽为摹入。所收的隶字,皆据《说文》辨其正、变、省、加。以上是正文,卷一至卷五共五卷。卷五之末附列疑字。以下卷六按《说文》部次,篆偏旁五百四十字,括其枢要,以见篆、隶之变迁。卷七卷八为《碑考》,并附《隶八分考》和《笔法》两篇。《四库提要》云:“《碑考》二卷,碑之存者注今在某处,亡者引某书云在某处,具有引证,以年代先后为次,条理颇为秩然,则较《字原》碑目为详核。后附《隶八分考》、《笔法》二篇,采辑旧说,亦均有裨后学。”顾氏《自序》谓“锐志精思,采摭汉碑所有字”、“碑字出自手摹,谛审无差”,则言过其实,《四库提要》指出:出于娄机之后的汉碑,不过娄机所列的百分之一二;娄机所见的三百零九种,流传至今的仅20余种,不及其碑目所列的十分之一,“蔼吉何由得见原碑,一一手摹其字?”“每字下所引碑语,亦多舛错(一连举出十多处,从略)”。然而《隶变》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著作,胡朴安说:“《隶变》一书,在于解经。……以隶证经,可以得汉人用文字之例。况其书于文字之本身,又能本之《说文解字》辨其正、变、省、加,以得由篆变隶之迹。”(《中国文字学史》五百六十八页)是书收入《四库全书》经部小学类,有康熙五十七年(1718)项氏玉渊原刊本、乾隆八年(1743)黄晟重刊本,上海扫叶山房影印原刻本。

猜你喜欢

  • 防河歌诀

    一卷。清刘永锡撰。刘永锡,字我彭,详见《河工蠡测》条目。刘永锡历河干二十余年,暑热霜寒,风餐露处,谨小慎微,绸缪未雨,量堤岸之高卑,计修筑之长短,选器具,率徒役,或疏、或浚、或塞,因天之时,度地之势,

  • 周易用初

    六卷。清杜宗岳撰。杜宗岳字镜泉,号愚谷。山东福山人。此书成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以独出新解为主,许多看法与前人不同,独到之处甚多。如谓每一卦内阴阳不拘,阳是君子,阴是小人,而君子有君子之用,小人

  • 孝经解纷

    一卷。无名氏撰。是书不主经传之说,也不从他本分章。只就有“子曰”及“故”字为断,无“子曰”及“故”字者则就有结证处为断。书共分二十二章,又分为四段。首章总提,引诗一证,为第一段。二三四五章即申念祖修德

  • 牒草

    四卷。明赵宦光(?-1625)撰。赵宦光,字凡夫,江苏吴县人。生年不详。著有《说文长笺》。此集皆其尺牍。明中叶以后,山人墨客,标榜成风。稍能书画诗文者,下则厕食客之班,上则饰隐居之号。借士大夫以为利,

  • 经学通诰

    五卷。叶德辉(1864-1927)撰。叶德辉字奂彬、焕彬,号直山、郋园。湖南湘潭人。清光绪进士,授吏部主事。戊戌维新时期,为湖南顽固派首领之一,诋毁维新学说,排挤打击维新派。文章宗法桐城古文。是近代著

  • 席氏读说文记

    十五卷。清席世昌(生卒年不详)撰。世昌字子侃,常熟(今属江苏)人。关于此书的成书经过,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载:“子侃得惠校《说文》本(即《读说文记》)而善之,欲推广其义例,作《说文疏证》,草创未就

  • 培垒居杂录

    四卷。明郑端允(生卒年不详)编。郑端允,字思孟,海盐(今浙江省海盐县)人。郑晓之曾孙也。此书杂采各书劝戒之言,甚至连《太上感应篇》也为所不遗。其意虽主训诲,而其言却不尽出于儒家,盖为杂家之流也。

  • 释说文读若例

    ①一卷。清金谷元(生卒年不详)撰。谷元字莲溪,江苏盐城人。光绪十一年优贡生,官四川知县。是书专释《说文》“读若”之例,谓其大要有三:一曰取本音以正俗读,如“肉”部“”下云:“省声,读若水之。”二曰取转

  • 史记探源

    八卷。清崔适撰。崔适(1852-1924),字怀瑾,一字觯甫。浙江吴兴人,初受学于俞樾,治校勘训诂之学。后来受到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的影响,专门研究今文经学,成为近代今文经学的代表之一。曾任教于北京大

  • 读礼丛钞十六种

    十六卷。清李辅耀编。李辅耀,生卒年不详,字幼梅,湖南湘阴人,同治庚午(1870年)优贡,光绪丙子副贡,官浙江候补道。事母至孝,当他的母亲徐氏去世守丧时,哀痛倍至,而动辄以古礼行事。将母亲灵柩安葬在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