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颂
一卷。梁代傅翕(生卒年不详)撰。傅翕生平事迹不甚详。此《金刚经颂》旧时无单行本,只见于宋杨圭辑金刚经十七家注和明会凤仪金刚经宗通所引。此经颂是唐敦煌写经卷本。有五言颂四十九篇,每篇八句。唯般若颂十六句。经题后有颂一篇,卷末有三颂。前有序文,叙列此颂成书及刊印有关事项。此颂在唐代以前较为流行,自唐后,多有人疑“此颂附会之作,要在初唐之末也。”其影响和价值均不大。现常见的版本是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一卷。梁代傅翕(生卒年不详)撰。傅翕生平事迹不甚详。此《金刚经颂》旧时无单行本,只见于宋杨圭辑金刚经十七家注和明会凤仪金刚经宗通所引。此经颂是唐敦煌写经卷本。有五言颂四十九篇,每篇八句。唯般若颂十六句。经题后有颂一篇,卷末有三颂。前有序文,叙列此颂成书及刊印有关事项。此颂在唐代以前较为流行,自唐后,多有人疑“此颂附会之作,要在初唐之末也。”其影响和价值均不大。现常见的版本是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六卷。《附录》一卷。明夏原吉(1366-1430)撰。夏原吉,字雅哲,湖南湘阴人。以乡荐游太学,选授户部主事。成祖即位后官至户部尚书。永乐元年(1403)赴浙西治水,疏浚吴淞江等河流,亲至工地规划,使
三十四卷。明陈士元(详见《易象钩解》)撰,何栋如(详见《明祖四大法》)增广重辑。书前凡例云:是书在宋景玦间名《圆梦秘策》,为晋葛洪原本,而宋邵雍辑之者。其说不可考知,或为术家伪托之词。全书分梦占二十六
五十三卷。清万斯同撰。十七史自《后汉书》以下,只有《新唐书》有表,其余皆缺,故作者予以一补撰。以《史纪》、《汉书》的体例为参考,作诸王世表、外戚侯表、外戚诸王世表、异姓诸王世表、将相大臣及九卿年表;仿
一作《泾野先生周易说翼》。三卷。一作五卷。明吕楠(1479-1542)撰。楠字仲木,号泾野,陕西高陵人。正德三年(1508)壮元及第,授翰林修撰。官至南京礼部右侍郎。终身以教授为主,与湛若水、邹守益等
一卷。晋徐邈(344-397)撰。清马国翰辑。徐邈字仙民,东莞姑幕(今江苏常州)人。晋孝武帝时经谢安荐举,年四十四岁补中书舍人,迁散骑常侍。常肖改孝武帝手诏诗章,使之行于天下。后复使其授太子经。徐邈著
十一卷。明张衮撰。张衮,字补之,江苏江阴人。生卒年均不详。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官至南京光禄寺卿。在谏垣时,颇多建白。嘉靖中,倭扰东南,衮家居危城中,曾驰书政府,上御倭五事。该集有诗二卷,文九卷
十六卷。清汪端(1793-1838)编。汪端,字允庄、号小韫,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为陈裴之妻。能诗,著有《自然好学斋诗集》、《元明佚史》。此集为明诗选集,前有道光二年(1822)曹贞秀、梁德绳序,
① 一百六十卷。宋卫湜(生卒年不详)撰。湜字正叔、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历官武进令、朝散大夫、知袁州等。精于礼学,学者称为栎斋先生。是书始作于南宋开禧嘉定年间,宝庆二年(1226)成书并上表朝廷,九年
五卷。清谢庭兰撰。庭兰字湘谷。是书取《诗·周颂》韵字、《易》韵字、《尚书》韵字、《四书》韵字,一一详为审核排比之。并别采毛西河、顾亭林、段玉裁、王引之诸家之说附之。是书标韵,关键在“合”与“隔合”。发
二卷。元黄复祖撰。复祖字仲篪,庐陵(今江西吉安)人。该书用问答体的形式,解答《春秋》中的疑问。大体以经核传,以传考经,加以综合,并进行折衷。该书专为科举考试而作。《四库全书总目》列入《春秋》类存目,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