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蜀石经毛诗考异

蜀石经毛诗考异

二卷(愚谷丛书本)。清吴骞撰。骞字兔床,浙江海宁人。著有《诗谱补正后订》、《陶靖节诗注》、《谗书》、《国山碑考》、《阳羡名陶录》等。此书分上下两卷,前有自序,次为嘉庆九年陈鱣序。据自序,所据之本是从吴中黄丕烈处传抄而来。卷中有广仁义塾图记,其源系出于武林黄树谷先世所藏,与各家所据此考正之本并同。卷中校记,上卷自《鹊巢》章起,至《驺虞》章止。下卷自《柏舟》章起,至《二子乘舟》章止,一依蜀石经原刻的次序。每卷之中,每章为一段落,以汲古阁毛氏刊本为主,单行以大字书写其经、序、传、笺之文于前,而以蜀石经中与毛刊本不同的字句,双行注之于下,再引《经典释文》、《唐石经》、《七经考文》中与蜀石经相同的字句,附列于后,作为旁证。只校异同,不加订正。按,据蜀石经毛诗残本考证其与古今各本异同的人及著作,有严杰的《蜀石残本毛诗考证》,王昶《金石萃编》中的“后蜀石经残本”,冯登府《石经补考》中的“毛诗残本”,不止吴氏一人。吴氏此书仅校以汲古阁本,证以《经典释文》、《唐石经》、《七经考文》。没有考订,也很少校勘,与各家之作相比,王氏校记之后申以总论,冯氏则遂条之后附以案语,逐字逐句一一订正,严氏则详于考证。吴氏此作,实不可与他们同日而语。考蜀石经毛诗残字的异同,严、王、冯三家之作皆为不可不读之书。吴氏此书则只可作为参考。陈序说他是蜀石经的功臣,似有过当。

二卷。清陈(1753-1817)撰。字仲鱼,号简庄,又号河庄,清海宁(今浙江海宁县)人。嘉庆元年(1796)举孝廉。曾入都从钱大昕、翁方纲、段玉裁游。又客吴门,与黄丕烈交。为人博学好古,强于记诵,尤致力于训诂,精于校勘。治经宗汉儒许、郑。著有《说文解字正义》二十卷、《说文声系》十五卷、《经籍跋文》一卷、《石经说》六卷、《恒言广正》六卷、《诗人考》三卷及《蜀石经毛诗考异》二卷。辑录校勘各类书多种。是书据《蜀石经毛诗》残本及传笺正义释文、唐石经并诸家刻本,考其异同,句订而字正之。其文字之异同,多足证旧本之讹误,故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多加援引,由此可知是书实为校勘者之助。然校刻之疏漏,亦所难免。有拜经楼本。

猜你喜欢

  • 商文毅公行实

    一卷。明商汝顾编。商汝颐,淳安(今属浙江)人,生卒及仕履不详,乃商辂之孙。商辂字弘载,号素庵,曾任兵部、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在内阁多年,后因宪宗时宦官汪直专权,辞官家居十年而死。乃明有名大臣,卒谥

  • 元儒考略

    四卷。明冯从吾(生卒不详)撰。冯从吾,字仲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明万历年间(1589)进士,官至工部尚书。其为人正直纯厚,好周敦颐、二程之“濂、洛之学”,于理学颇有研究,著有《冯子节要》、《冯

  • 嘉禾问录

    一卷。明唐枢(详见《宋学商求》条)撰。唐枢于嘉靖十一至十二年(1532-1533)间讲学于嘉兴,由其门人将其所讲录为此编。初名《四书杂问》,后由邑令周显宗改题《嘉禾问录》。书中所言格致心性诸说,率宗王

  • 易象集解

    十卷。清黄守平著。黄守平字星阶,号茝田,山东即墨人,道光十八年(1838)岁贡。此书为象数派易学专著,以明易象为主。书中所引多为汉晋及清代各家之说,并融会贯通,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因此所引不免有不能悉

  • 补小尔雅释度量衡

    一卷。清邹伯奇撰。伯奇(1819-1869)字一鹗,又字特夫,南海(今属广东)人,诸生,尚著《读段氏注说文札记》等。是编自为文自为注,乃专补《小尔雅》“度”、“量”、“衡”诸篇之作。《小尔雅》此三篇之

  • 崇文总目

    六十六卷,北宋王尧臣等撰。王尧臣(1003-1058),字伯庸,应天府虞城(今属河南省)人,著名目录学家。仁宗天圣五年(1027)进士第一,授将作监丞、通判湖州。累擢权知制诰、翰林学士。宋夏战事起,历

  • 左传翼服

    一卷。清胡匡衷(详见《周易传义疑参》)撰。《左传》自杜预《春秋经传集解》行,贾逵、服虔诸家之注遂湮没无闻。孔颖达撰《春秋左传正义》,主杜注而驳贾、服,胡匡衷认为不是持平之论。他认为现在流传的杜预注文,

  • 三国疆域志补注

    十九卷。清谢钟英撰。谢钟英,江苏武进县人。他继承师训,写补注十五卷,大事表一卷,疆域表二卷,志疑一卷,共十九卷。因洪亮吉《补三国疆域志》有缺误,而作此《补注》。《三国疆域志补注》第一卷至第八卷为魏疆域

  • 墨子注

    三卷。清王闿运(1833-1916)撰。闿运字纫秋,号湘绮,湖南湘谭人。曾著有《尚书笺》、《周易注》等著作。是编校《墨子》,是其弟子萧鹤祥校刊而成。鹤祥在跋中介绍他参校原钞,“亲闻师说”。叙述其例说:

  • 性灵稿

    二卷。明朱师孔(约1596年前后在世)撰。朱师孔,字时行,安徽徽州(今歙县等地)人。生卒年不详。家于湖北武昌。万历中岁贡生。是集名以《性灵》,系欲抒写胸臆不落窠臼之意。然师孔为吴国伦弟子,终不能脱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