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老残游记

老残游记

晚清刘鹗(1857-1909)撰。刘鹗字铁云,号洪都百炼生,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出生在一个封建官僚家庭,对通过科举博取功名没有兴趣,他崇拜西学,喜欢研究数学、医学、水利等,年轻时还做过医生和商人。曾在河南、山东巡抚处做慕宾,帮助治理黄河,获得声誉,以知府任用。后作官不得志,弃官经商,想去创办实业,但失败了。1900年义和团事起,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刘鹗向联军购买太仓粮食,赈济北京饥民。结果清王朝以私开太仓之罪,将他充军到新疆,第二年七月病死在迪化(今乌鲁木齐)。刘鹗著述较多,除本书外,还有《治河七说》、《历代黄河变迁图考》、《铁云藏龟》、《铁云藏陶》、《铁云泥封》、《铁云诗存》等。《老残游记》二十回,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作者在自叙中说:“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刘鹗看到封建社会“棋局已残”,不胜悲伤,想通过他的作品为这封建统治的“残局”指出一条“补残”的道路,以挽救垂死的封建主义制度。小说写一个被人称作老残的江湖医生铁英在游历中的见闻和作为。他“摇个串铃”浪迹江湖,到处行医,和各地官场发生联系。他去查访酷吏的罪行,得到了庄宫保的信任,参加了平反冤狱的工作。他替城武县知县策划“制盗”的计策,同情被黄河水淹的百姓,批评清朝官吏对治河的无知。他的目的,就是要帮助象庄宫保那样的“贤臣”,整顿好吏治,撤掉害民的酷吏,帮助清朝治理好黄河,对人民实行“仁政”,来挽救清朝的没落。书中借老残的游历见闻,对当时吏治的黑暗痛加攻击,揭发了所谓“不要钱”的“清官”,其实是一些“急于做大官”,不惜杀民邀功、用人血染红顶子的刽子手。客观上帮助人民认识到对整个官僚集团是不能寄以任何希望的。这里反映出作者同情民生疾苦的比较进步的一面。但作者的基本政治观却是落后的,他维护封建统治,对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本质缺乏认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这在书中也有明显的表现。《老残游记》的艺术成就在晚清小说里是比较突出的。对人物和景物的描写比较细腻、生动,象大明湖的风光、黄河的冰雪、桃花山的月夜等都写得自然逼真,色彩鲜明。白妞说书一节,写得绘声绘色,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赞它“叙景状物,时有可观”。作为一部艺术作品,它无论在语言的运用上、在对生活的观察上、在细节的描绘上,都显示出作者不愿因袭、追求创新的精神。《老残游记》最初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在李伯元主编的《绣像小说》半月刊上连载,到第十三回中止。第二年在天津《日日新闻》重新发表,共二十回。全书在光绪三十二年出版。后有多种版本。今通行版本为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本,近人陈翔鹤校,戴鸿森注。这个本子以天津《日日新闻》本为主,参校了《绣像小说》本、亚东图书馆本、艺文书房本,改正误字,订正标点,注释比较简明扼要。对书中的典故、清代的官制,都注得明白确切,对读者很有帮助。

猜你喜欢

  • 何文贞公遗集

    二卷。首一卷,《附录》一卷。清何桂珍(1817-1855)撰。何桂珍字丹畦。云南师宗人。道光年进士。官编修,数抗疏言军事得失。咸丰间出为徽宁池太广道。同治间谥文贞。此集前有方宗诚校刊《何文贞公遗书序》

  • 襄阳外编

    不分卷。明顾道洪编。顾道洪字嗣图,无锡(今属江苏)人,生卒及仕履均不详。该书主要记唐代诗人孟浩然之事。书编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因孟浩然乃襄阳人,故名为《襄阳外编》。书中首列孟浩然像,并

  • 群经字诂

    七十二卷。清段谔廷撰。谔廷字庵,湖南黔阳人,道光年贡生。段氏先有《四书字诂》,经宁乡黄本骥编订,集资付梓。此书对凡已见于《四书》的字,均不再录,而内容芜杂实甚。即以《易经》中的字为例,“挥”字则引《文

  • 定峰乐府

    十卷。清沙张白(1626-1691)撰。沙张白原名一卿,字介臣,号定峰。江阴(江苏江阴)人。终身未仕,往来各地,与洪升、曹乐等有交往。著有《定峰乐府》。是集凡十卷。均为其所作乐府诗。曹乐为之评点。考集

  • 四书会通

    十一卷。清吴楚椿撰。是书分《学庸会通》、《论语会通》、《孟子会通》。《学庸会通》是乾隆四十六年(1781)所刊,《论语会通》、《孟子会通》俱是抄本。卷首有楚椿自序。《大学》独有总论,其书荟萃群注,不标

  • 安吉施氏遗著

    五种,七卷。清施文铨、施浴升撰。施文铨字寿民,咸丰年间举人;施浴升字旭臣,同治年间举人,施文铨之子。是书为二人去世后,其旅居京师之同乡人士戴翊清、朱廷燮编辑刊印。有施文铨两种:《静学庐遗文》一卷、《静

  • 洹词

    十二卷。明崔铣(1478-1541)撰。崔铣字仲凫,一字子钟,亦字后渠,河南安阳(一作乐安)人。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授编修,见刘瑾长揖不拜,出为南吏部主事,刘瑾败,召充内庭,明世宗即位,擢国子

  • 先馀录

    八卷。明姜志衡撰。姜志衡,字无摇,曲河人。据其孙在宛序,谓其先伯父留心经济之事。一曰偶从敝笼中发捡旧书,乃得其伯父末年记录之笔。其间山川之险阻,人事之得失,披览皆在目前。于是加以参订,厘成八卷,以备遗

  • 姓觿

    十卷。明陈士元(详见《名疑》)撰。本书为《归云别集》之一种。捃摭姓氏诸书,依韵分别编辑。凡平声一千七百一十四姓,上声六百八十九姓,去声六百零一姓,入声六百二十一姓,外蕃九十九姓,不入韵中。共三千七百二

  • 读毛诗日记

    ①不分卷。清钱人龙撰。人龙字友夔,江苏吴县人。肄业于学古堂。学古堂乃光绪初年所建。贵筑人黄体芳居官苏州时,有感于当时一般读书人得书、读书之难,于是聚书六万余卷,置于苏州正谊书院内,名之曰学古堂,招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