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礼书通故

礼书通故

一百卷。清黄以周撰。黄以周字元同,生卒年不详,定海人,同治九年(1870)举人。先后作过分水训导、内阁中书,朝庭特旨升用教授。此书阐发礼学,广采百家,上自汉唐下至清代,对前人学说择善而从,足可称“体大思精”。全书自“礼书通故”至“名物通故”分四十七门,又有“礼节图”、“名物图”、“叙目”共五十门类。书首有俞樾序,称其书“究天人之奥,通古今之宜。”李慈铭《桃华圣解庵日记》也称其书“于丧服最留心,故所诂足正前人之失。”三礼历来以郑注为权威,但此书驳斥郑注之处不下百条。如:“《周礼·地官·稍人》“丘乘”注:“乘,读与敶同。”此书则说:《礼记·郊特牲》“丘乘供粢盛”与《稍人》文例相同,无须破读。又如《仪礼·士婚礼》“下达”注:“先使媒氏下通其言。”此书则说:六礼的施行,从天子达于士,因此,首先不列举士,而说“昏礼下达”,不象冠礼自士开始。其次,此书又有前人驳斥郑注而此书又维护郑注的:《礼记·王制》“庶人祭于寝”注:“寝、适寝。”金鹗《礼说》认为“郑不知寝息在室,其堂乃行礼之地。”此书则指出:古代祭荐都在内室,金鹗未通古礼。再其次,此书有因前人申述郑注而未合郑注因之重新申述处:“职内”注:“若今之少内。”此书则指出:职内即少府,贾疏将啬夫当职内不对。此书除围绕郑注解释三礼之外,还有很多自己独有的研究范围:《周礼》经有传文参入,因之有可疑处;《仪礼》古只称为《礼》,今郑注本称《仪礼》,应是东晋人所改;陈邵说戴德删古礼、戴圣删《大戴礼》,都不可信。又论:《檀弓》篇不是伪作,《王制》不是汉代博士作,《月令》不是秦代的,《明堂位》是西周书。《郊特牲》说“朝觐私觌之非礼”与《司仪》合。《杂记》上说:大夫为未作大夫的父母服丧,在礼节上仿照士,这与《中庸》所论不相背。《祭法》所讲天子诸侯大夫的庙制,与各书有差异但实质上相通。凡此种种考订确为精到,有功于经学不小。全书立说十分审慎,如“西南其户”以为此经无确解,待考。读此书需特别注意的是,此书引用前人成说往往不引原文,只引大意,若不对照前人之书,直接根据著者之引文,就会与前人原文不相合。更有综合前人数条注释为一注的尤要留心。传世有光绪十九年(1893)刊本。

猜你喜欢

  • 人模样

    一卷。贺时泰(见《思聪录》)撰。此书以人身五官四支之类分目标题,往往牵强。如“元气”一条,引唐柳公权语;“两肘”一条,引杨时两肘不离案语;“脚”一条,引宋璟有脚阳春事;“骨头”一条,引陈献章除去此心此

  • 载书图题咏

    一卷。清王士祯(1634-1711)等著。王士祯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新城(今山东桓台)人。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授扬州推官,迁国子监祭酒、翰林院侍讲学士,累官至刑部尚书。后因避讳改为士

  • 蕉林诗集

    十八卷。清梁清标(1620-1691)撰。梁清标,字玉立,号蕉林、苍岩,直隶正定(今属河北)人。明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选为庶吉士。明亡,一度投降农民军,后又降清,官运亨通,青云直上,先后任兵部

  • 尚书辑录纂注

    六卷。元董鼎(生卒年不详)撰。鼎字季亨,别号深山,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宋末元初经学家。仕履及主要事迹均不详。鼎私淑黄干、董铢,黄、董皆朱熹门人,故其自序称“得朱子再传”,其学宗主朱熹。《尚书辑录纂注

  • 喻星槎行述

    一卷。清喻怀信撰。怀信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举人,生卒年及事迹未详,此书所述乃其父喻元升之生平。元升字登瀛,广西南宁人。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举人,历任直隶雄县、延庆州、灵寿、容城、大名等知县

  • 左传义法举要

    一卷。清方苞(评见《周官集注》)撰。自南宋学者真德秀作《文章正宗》,录《春秋左氏传》,以叙事、议论、辞令标目,舍经义而论文章,后来很多学者都从文法角度评说《左传》。明万历中刊《左传节文》,托名欧阳修,

  • 扬州梦

    二卷。清嵇永仁(1637-1678)撰。嵇永仁,字留山,号抱犊山农,江苏无锡人。康熙初年为福建总督范承谟幕僚。耿精忠叛清,嵇永仁与范承谟一同被执。在狱三年,坚贞不屈。范承谟被害,永仁自经而死。著有《抱

  • 论语古注择从

    一卷。清俞樾(详见《论语郑义》)撰。樾认为《论语集注》为功令所限,渐迷其本。朱子有全用古注的,有改订旧义的,对的固多,错的也不少。差之毫厘,失之远矣。全用古注,学者不知其所依据,改订旧义又不能辨其是非

  • 尚书古义

    三卷。清胡兆鸾撰。胡兆鸾字律孙,湖南长沙人,生卒年不详。胡兆鸾认为,欲识孔传本《尚书》之伪,就应当知道古谊之可贵;欲知古谊之可贵,则当求是古书,以相证明。墨子生于孔子之后,孟子之前,当时的《尚书》真本

  • 晋五胡指掌

    三卷。明张大龄撰。张大龄,字立羽,明代四川眉(今四川眉县)人,生于隆庆(1567-1572)、万历(1573-1620)年间。此书主要论述与晋代并立的五个少数民族即匈奴鲜卑、羯、氐、羌的发展、风俗、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