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辟亭读书记
一卷。清沈涛(生卒年不详)撰。沈涛字西雝,嘉庆十五年(1811)举人,咸丰初年任江西监法道,著有《常山贞石志》、《说文古本考》。是书乃沈涛读书笔记,内容多为考证、订伪,较为繁杂,属杂学考证类。版本有《十经斋遗集》本。《清史稿艺文志补编》著录。
一卷。清沈涛(生卒年不详)撰。沈涛字西雝,嘉庆十五年(1811)举人,咸丰初年任江西监法道,著有《常山贞石志》、《说文古本考》。是书乃沈涛读书笔记,内容多为考证、订伪,较为繁杂,属杂学考证类。版本有《十经斋遗集》本。《清史稿艺文志补编》著录。
二卷。唐李涪(生卒年不详)撰。关于李涪的生平事迹,史书记载极略。陆游《渭南集》有该书跋语,云:“王行瑜作乱,宗正卿李涪盛陈其忠必悔过,及行瑜传首京师,涪亦放死岭南”。《刊误》原书五十篇,今止存四十九篇
三卷。清陶鸿庆(生卒年不详)撰。《读韩非子札记》是收入《读诸子札记》中的第十二种书。书中对《韩非子》一书作了颇为详尽的校释,其中对一些错误的纠正非常可信。当然书中也不乏依据主观擅自改动之处。《续四库全
三十一卷。明钟韶(生卒年和事迹不详)编。钟韶字身台,海盐(今属浙江)人。此书集诸书所载孔子问答之语,分为三十一篇。前有其甥郑心材所撰的《序》,称其书根据六经,节取百家。但《家语》自有全书,《礼记》列于
四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郑钟祥、张瀛修,庞鸿文等纂。庞鸿文,字伯絅,号絅堂,光绪二年进士,历仕太常少卿、通政司副使等。清雍正六年(1728),常熟析分昭文,分修两志,乃有常熟陶志、昭文陈志,其后复
十一种,六十四卷。清刘承干编。刘承干,生卒年及事迹不详。编者认为清中叶以后,学术方面扬汉学而抑宋学,故虽考据之学大盛,仍不免有世风日颓的征兆,有感于此,于是以劝世为宗旨,编此丛书,多收有关理学的著作。
八卷。清陈瑸(1656-1718)。陈瑸,海康(今广东省海康县)人,字文焕,号眉川,康熙九年(1670)进士,官至浙闽总督。陈瑸为官清廉卓绝,康熙皇帝对他有“苦行老僧”之誉。陈瑸曾说“贪取一钱,即与百
四十四卷,首一卷,清陆廷龄修,桂迓衡等纂。陆廷龄,松陵人,清光绪初年知贵池县事。桂迓衡,官刺史。贵池旧志可考者,有顺治十四年李愈昌志,乾隆十年谢锡伯志,之后漆日榛志,书成于道光八年(1828)。光绪五
一卷。清江有诰撰。有诰生平见“音学十书”。陆氏《切韵》以入声配阳声;顾氏治古音则以入声改配阴声;江永主张数韵共一入,入声兼配阴阳。有诰谓平上去入各部相承,其字之偏旁谐声无不吻合,此部之入,他部不容假借
十卷。明章一阳编。一阳,金华(今属浙江)人,生卒年不详。编此书旨在阐扬金华学派乃朱子之正宗,并非为发明四书。黄干乃朱熹弟子,何基受业于黄,王柏受业于何,后又传金履祥、许谦,皆以朱学正宗自居,一阳于是取
一卷。隋代释智撰。智生平事迹详见《维摩诘所说经文疏》辞条。《方等三昧行法》一书,卷首序称唐代已佚,宋代来华的日本僧人寂照齐有述。据此可知,智此作“有依堂别行二众,依堂之僧,一日之间,六时行道,四时坐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