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五十二卷。明李时珍(1518-1593)撰。李时珍字东壁,号濒湖山人,蕲州(今湖北蕲春)人。李时珍出生于一个世医家庭。祖父即行医,父亲李言闻,又名李月池,系当地名医,曾做过“太医吏目”,著有《四珍发明》、《艾叶传》、《痘疹证治》等著作。李时珍受父亲影响极深。从小喜爱医药,虽经父亲督促,精读四书五经、坟典传奇,却无心功名,终于继承家学,弃儒从医,博通医籍,医术精良,名重一时,官楚王府奉祠正,掌管良医所。李时珍勤奋学习,广泛搜罗,曾闭门读书达十年之久。精通古代经史子集各部著作,于史学、哲学、文字学、训诂学等方面,造诣甚深。对于考释药物名称、药性、治疗等方面,均取得良好基础。同时又躬身实践,向农夫、渔夫、车夫、手工业工人学习技艺,进行临床药理实验。比如为了区别蓬虆的五种不同品种、他亲自采集,一一比较,并与古书《尔雅》相对照。李氏认为古籍所载旧药讹错疏漏较多,有重新估价、补充、订正、整理之必要。尤其是前代本草存在问题更多,如分类不详,名目错讹,以及新发现的药物未有著录等,便有重编本草之志。遂遍访名医宿儒,广泛搜集民间验方,远涉深山旷野,采集药物标本,摹绘图像,并检阅八百余种有关文献,以《类证本草》为底本,结合自身经验,历时二十七年,三易其稿,于万历六年(1578)撰成此书。此书直到李时珍晚年才开始雕板,刊板雕成时,未及成书,李时珍便去世了。本书共一百九十万字,五十二卷。全书把药物分十六部,六十二类。十六部为水、火、土、金石、草、果、菜、谷、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每部中又分类,如草部,分为山草、芳草、隰草、蔓草、毒草、水草、石草、苔类、杂草九类。谷部分为麻麦稻类、稷粟类、菽豆类、造酿类四类。共收药一千八百九十二种,比前人新增三百七十四种。新增品种多为西北、西南地方药物和宋以后由于海外交通发达的舶来药物,如葡萄、胡萝卜、南瓜、甘薯、三七、茉莉、郁金香、樟脑等之类。其中整理《证类本草》药物一千四百七十九种,取金元诸家所载三十九种。附方一万余首,插图千余幅。卷一、卷二为序例,包括七方、十剂、气味阴阳、升降浮沉、脏腑标本用药式,以及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诸药,用药凡例和禁忌,为总论性质,于阴阳标本,君臣佐使论最为详析。卷三、卷四为百病主治药,举百多种疾病常用药,便于临床择用。卷五至卷五十二为药品总论。对每种药物又分校正、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诸项,均引历代名家论说,加以补充评论。本书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它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我国明朝中期(十六世纪)以前药物学的巨大成就,把我国医药科学水平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在编写体例上,本书具有“振纲分目”、“纲目分明”的特点,提出了当时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按自然属性分类,把矿物药分作水、火、土、金石四部;植物药物分作草、谷、菜、果、木五部;动物性药物分作虫、鳞、介、禽、兽、人六部。同时系统地记述了药物的各种知识,每种药物标一总目,作为“纲”,下面列目,包括解释药物名称的来源和依据,说明产地、形态和采集方法等,阐述炮制方法,说明药物性质,阐述药物功用,记述前人和他自己投入这种药的临床经验和对药理方面的探讨等方面论述。既支脉分明,又便于检索切合实用。此书十分注重实用,开辟了“百病主治”栏,把常见病分成一百七十七类,详细地记述每一类病的治疗方法,并且列出足够的药物,供开方时使用。同时每种药物后面都有附方,其中有八千一百六十一个药方为李时珍亲自从民间采集。全书规模宏伟,资料丰富,纠正旧本草错误,不仅为一部药物学巨著,而且是一部详明的植物学、动物学和矿物学专著。书中共记载植物一千零九十四种,对植物的品种、形态、气味和医疗功能都有详细的记载,并附有精细的插图,为植物标本的采集、辨认及分析、比较等研究工作提供了十分可贵的资料。书中记载矿物二百七十六种,其中对金属和化合物的产地、形色、鉴别、采掘方法等都有详细的记载。对无机药物的化学性质及蒸发、蒸馏、升华、结晶、沉淀等技术亦有记载。此书是一部内容十分广泛的科学著作,对我国和世界的医学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李时珍亦为我国医学史上一位有很大贡献的药学家,明代著名文人王世贞在为此书作序时称:“予开卷细玩,每药标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次以集解、辨疑、正误,详其土产、形状,次以气味、主治、附方,著其体用”,“如入金谷之园,神色夺目”。评价颇高。此书刊印后影响极大,国外亦有多种译本。被誉称为“东方医学巨典”或“中国植物志”。但李时珍对所搜集的大量资料缺乏精密选择和系统整理,引述前人论述处颇多删改,是为此书不足。李时珍著述丰富,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脉诀考证》、《五脏图论》、《三焦客难》、《命门考》等医著,文学方面有《唐律》、《所管诗》等书。《本草纲目》为其代表作,有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金陵胡承龙刊本,清顺治十二年(1655)书业堂刊本,《四库全书》本,1977年人民出版社刘衡如校勘本。

猜你喜欢

  • 万里寻亲录

    一卷。清刘瓒(生卒年不详)撰。瓒,山东单县人。该书记其父刘弘甲寻亲经过。弘甲父兴邦官云南澄江府时,遇吴三桂叛,之后音信隔绝。十余年后,弘甲历尽险阻,终于找回父亲。前有康熙六十年(1721年)衍圣公孔毓

  • 中州全韵辑要

    二十一卷。是清人王据范氏《中州全韵》所作的“辑要”。王字覆青,号樗林散人。江苏昆山人。书成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王氏自序云:“余廿年留心音韵,而寡闻孤陋,难得指归。国朝《字典》、《韵府》集古今

  • 汉宋易学解

    不分卷。清王希尹撰。生平事迹未详。北书首上下经,次上下系辞及说卦、序卦、杂卦。篇首并有法式善序。其易解先讲易象,再及义理,意欲合汉宋诸家于一炉。然作者造诣甚浅,训诂甚疏,其解易多失本意。今存纪氏嘉庆年

  • 平泉题跋

    二卷。明代陆树声撰。陆树声字与吉,号平泉。书名即取于号。陆树声是南直隶华亭(今上海松江县西)人。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官至礼部尚书。《明史》有其传。此书选所见书画题跋而成编。陆树声的门人黄、包林

  • 春秋体注大全合参

    四卷。清周炽(生卒年及生平事迹不详)撰。周炽字旦林,铜陵(今安徽铜陵)人。该书撰成于康熙五十年(1711),分四卷。卷一为隐公至庄公,卷二为闵公至文公,卷三为宣公至襄公,卷四为昭公至哀公。另有凡例二则

  • 审定风雅遗音

    二卷。清史荣(生卒年不详)撰,清纪昀(1724-1805)审定。荣一名阙文,字汉桓,又字雪汀,自号雪汀老人。鄞县(今浙江宁波市)人。诸生。工诗,善书法。喜读注疏,精于小学。治学不阿附前人之说。著有《风

  • 端简文集

    十二卷。明郑晓(1499-1566)撰。郑晓生平见《古言》二卷辞目。有《禹贡图说》,此编第一卷为说经,第二卷为诗,第三卷至第八卷为杂文,第九卷至十二卷为奏疏。在奏疏中又分三类。首淮扬、次兵部、再次刑部

  • 唐会要

    一百卷,五代王溥撰。王溥(922-982),字齐物,并州祁(今山西祁县)人,五代后周至宋初“十年作相”,又是当时著名的历史学家。后汉乾珰元年(948),状元及第。隐帝即位后,为枢密使、同平章事郭威幕僚

  • 定变录

    六卷。明许徽编。许徽,浙江人。生卒及仕履均不详。该书是由多部书汇编而成的,主要记载副都御史张佳允事迹。其六部书是:《滑县擒盗记》一卷,黎阳人卢楠撰。《靖皖纪事》一卷,云间人莫如忠撰。《宜抚降罚记》一卷

  • 射堂诗钞

    十四卷。明吴梦晹撰。吴梦晹,字允兆,浙江归安(今吴兴)人。生卒年不详。布衣。射堂为其所居之室。是集为其曾孙吴自岩所编。末附朱大复等挽诗。大复自注,称梦晹年老气衰,颇有文通之尽,没后友人检其遗稿,大半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