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春秋经解

春秋经解

① 十三卷。孙觉(1028-1090)撰。孙觉字莘老,高邮(今属江苏)人,宋代著名经学家。孙觉早年师事著名经学家胡瑗,从胡氏受《春秋》学,后中进士,累官至右正言。王安石与孙觉原是好友,遂引用之,欲其协助变法。但孙觉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认为青苗法病民,遂被排挤出京,知广德军。哲宗时,官至御史中丞,以疾请罢,授龙图阁学士。孙觉曾被王安石所逐,及安石失势退居钟山,乃扁舟造访。安石卒,又作文诔之,时人皆服其德量。孙氏著作,除此书外,还有《春秋经要义》、《周易经解》及文集、奏议等。孙氏之治《春秋》,大旨以尊王抑霸为主。孙氏继承了啖助、赵匡及孙复开创的“弃传求经”之风,他说“三传之出,既已讹谬;诸儒之说,不可依据。但当取其是而舍其非。”与啖、赵、孙复诸人“尽废三传”不同的是,孙复之是非取舍仍然归趣于《穀梁》及其师胡瑗。《自序》称:“《左氏》多说事迹,而《公羊》亦梗概,陆淳以谓断义,即皆不如《穀梁》之精。今以三家之说校其当否,而《穀梁》最为精深。且以《穀梁》为本者,其说是非褒贬则杂取三传及历代诸儒。唐啖、赵、陆氏之说,长者从之,其所未闻,即以所闻安定先生(即胡瑗)之说解之。”孙觉认为:“《春秋》之作,盖以天下无王而孔子以王法正之。诛罚褒赏者,天子之事也。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因此他反对杜预以《春秋》为记载史实之书的观点。他说:“若如其说,则孔子乃一史官尔!《春秋》即曰‘作之’,又徒因其记注,即用旧史,则圣人何用苟为书也?”他也反对何休的“黜周王鲁”之说。他说:“孔子为天下无王,乃作《春秋》,何得云‘黜周王鲁’?如经书‘王正月’者,大一统也;先王人者,卑诸侯也;不书王战王战者,以见天下莫之敌也;书‘王’而加‘天’者,别吴越之僭伪也。《春秋》尊王如此,安得谓之黜周乎?”孙复《尊王发微》提出“有贬无褒”之说,而孙觉亦遵其说。如隐公无三月“公及郜仪父盟于蔑”条云:“盟者,乱世之事,故圣王在,阒无闻焉。……凡书盟者,皆恶之也。……《春秋》之法,恶团甚者日,其次者时,非狄盟也。以类而求,二百四十二年诸侯罪恶重轻之迹,焕然可得而见矣。”此书在当时甚为学者所推重。周麟之《跋》称,“初,王安石欲释《春秋》以行于天下,而莘老之传已出,一见而有心,自知不能出其右,遂诋圣经而废之。”此说未必尽然,但是证当时颇重此书。《春秋经解》与孙复《春秋尊王发微》在宋代影响极大,是当时《春秋》学主流“弃传求经”派的主要代表作。据陈振孙《书录解题》,此书宋时即有刻本,现存清康熙《通志堂经解》本、天一阁抄本、《丛书集成初编》本。② 十二卷。崔子方(生卒不详)撰。崔子方字彦直,又字伯直,号西畴居士,涪陵(今属四川)人,宋代著名经学家。《永乐大典》引《仪真志》之崔子方与苏轼、黄庭坚游,尝为知滁州曾子开作《茶仙亭记》,并刻石于醉翁亭侧,黄庭坚称其为“六合佳士”。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称他于哲宗时三上疏乞置《春秋》博士,不报,乃隐居真州六合县,杜门著书者三十余年。崔氏著述,除此书外,还有《春秋本例》、《春秋例要》。通观崔氏之学,要在明“日月之例。”其《春秋本例序》云:“《春秋》之法,以为天下有中外侯国,有大小位,有尊卑。情有疏戚,不可得而齐也。是故详中夏而略外域,详大国而略小国,详内而略外,详君而略臣,此《春秋》之义,而日月之例所以生也。著日以为详,著时以为略,又以详略之中而著月焉,此例之常也。”此书之宗旨,据其《后序》称,乃因戚《左氏》不著日月之例,且考圣人之例亦大疏略;而《公》、《穀》虽“知日月之例,然亦不知崩葬卒薨与弑君之无例”,所以“其辞至于乘乱而不可信。”因而此书重在阐发《春秋》一书的“日月之例”。其《自序》云:“圣人欲以绳当世之是非,著来世惩劝,故辞之难明者著例以观之。例不可尽,故有日月之例,有变例。慎思精考,若网在纲。”由于崔氏执著于“日月之例”这个虚妄的大前提,故虽亦能发“诸家所未发”,自成一家,但其“过泥”、“偏驳”乃至荒诞之处自所难免。现存有宋刻本,《四库》本是从《永乐大典》辑出的。

猜你喜欢

  • 许文穆公奏疏

    明许国(生卒年不详)撰,国字维桢,新安人(今江苏睢宁县西北)。嘉靖四十四年进士,改庶吉士,隆庆元年授检讨,官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谥文穆。许国充经筵日讲官十年而为相,为相十年,以争立储事,移疾归,万

  • 韵府群玉

    二十卷。元阴时夫(生卒年不详)撰。其弟阴中夫注。此为旧刻本所题。但据黄虞稷《千倾堂书目》载:阴时夫名阴幼遇或作阴时遇,字时夫。奉新(今属江西浔阳)人。数世同居。登宋宝祐九经科,入元不仕。其兄中夫,名阴

  • 律吕新义

    四卷,附录一卷。清江永撰。此书久无传本,光绪年间由合肥李瀚章刊行于世。此书共四卷:卷一举圣祖论乐五条,题名曰皇言定声,每条详加引申,作者主张黄钟之宫应居中位,即次序应为:徵、羽、宫、商、角,而非宫、商

  • 先天易贯

    五卷。清刘元龙撰。刘元龙字凝焉,饶阳人。此编前有康熙五十一年(1712)自序,又有雍正元年(1723)补序。其书先成三卷,刊于江南,后来又续增二卷,所以有二个序。刘元龙自称经历三十年才成书。首卷以数言

  • 金匮悬解

    二十二卷。清黄元御(详见《周易悬象》)撰。黄氏认为张机《金匮玉函经》主要以扶阳气以为运化之本,来治疗内伤杂病。而阳自阴升、阴由阳降之理很少论及,故以《内经》、《难经》为据,广涉阴阳五行制化之理,对《金

  • 七政推步

    七卷。明贝琳撰。贝琳字宗器,金陵(今南京)人。幼习儒学兼通天文,被荐入钦天监为监副。居家以孝友称。该书即玛沙伊德之回回历,洪武年间译出,并设回回历科,隶属钦天监。终明一代此历与大统历参用,颇受重视。其

  • 仁斋直指方论

    见《仁斋直指》。

  • 受经堂汇稿

    五种,十四卷。清杨绍文编辑。杨绍文字子掞,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曾随其父杨梦符侨居常州,官镇洋县丞。受经堂是当时著名学者张惠言在京师的讲学之所,绍文曾与金式玉、董士锡、江承之等人师事张惠言。后张惠

  • 古音辨 古音猎要 古音余 古音附录

    共十六卷,除《古音附录》为一卷外,其他三书均为五卷。明杨慎撰。杨慎生平见“俗言”。这几部书虽各为卷帙,但审核体例,实本一书,只因陆续写成,每得数卷,即出问世,故标目各别耳。因此各书颇多重复,如《古音猎

  • 馔史

    一卷。作者不详。旧本题曰元人,恐怕也是猜测之词,不足为信。是书主要内容为杂记饮食故事。其书所用资料,大多数来源于《酉阳杂俎》、《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等书,大多数是常见的故事。此书本来名为《馔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