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尔雅注疏

尔雅注疏

十卷。晋郭璞注、宋邢昺疏。郭璞(276-324)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山东闻喜县)人。东晋文学家、训诂学家。惠怀之际避难江南,元帝时官尚书郎,后王敦任为记室参军,为敦所杀,敦祸平,追赠弘农太守。《晋书·郭璞传》曰:“璞好经术,博学有高才,好古文奇字,妙于阴阳历算。注释《尔雅》,别为《音义》、《图谱》,又注《三仓》、《方言》、《穆天子传》、《山海经》及《楚辞》、《子虚》、《上林赋》,数十万言,皆传于世。”所著《尔雅音》、《尔雅图》宋时已亡,今仅存《尔雅注》。另有明人辑录之《郭弘农集》传世,丁福保编辑之《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中有郭璞《游仙诗》十四首及另八首。所作《江赋》、《南郊赋》名于世。邢昺(932-1010)字叔明,曹州济阴(今山东荷泽县)人。北宋训诂学家。太宗时擢九经及第,累官至礼部尚书,知曹州。卒赠左仆射。真宗初,置翰林侍讲学士,昺任之。咸丰二年(999年)受诏与杜镐、舒雅、孙奭、李慕清、崔偓佺等人校定《周礼》、《仪礼》、《公羊传》、《穀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等,并各作义疏。郭璞注内容有四:一、郭注荟萃樊光、孙炎及他家旧说,使我们对已经失传的旧注,能略有了解。如《释草》“繁,狗毒。”注曰:“樊光云:俗语苦如繁。”郭氏不仅袭用旧说,尚能援据驳正旧说谬误,提出精审见解。二、《尔雅》训释“犹未详备”或“有所漏略”,以及由于语言变化,晋人已难于理解的语词名物,郭氏更训释之。且多引今言、方俗语、实物、历史掌故等,务使其训释明白易晓;又往往以直音法标明音读。三、郭氏对《尔雅》训释“有所迟滞”的语词名物,往往“援据证之”。其所取证的范围甚为广泛,既有经传、小学著作,又有子史小说,凡三十余种。四、郭注对《尔雅》条例有所阐发,注文又创造了若干条例。郭注之失,黄季刚《尔雅略说》概括为两点:“一曰,袭旧而不明举”;“二曰不得其义,而望文作训”。邢氏之疏以郭注为本,而加以广泛引证疏解,其《尔雅疏叙》曰:“东晋郭景纯,用心几二十年,注解方毕,甚得六经之旨,颇详百物之形,学者祖焉,最为称首。”“今既奉敕校定,考案其事,必以经籍为宗。理义所诠,则以景纯为主。”邢疏价值,学者评价不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肯定其征引博赡;钱大昭(《尔雅释文补》)、邵晋涵(《尔雅正义》)则批评其拘守一家之言,且掇集成说,缺乏识断。黄季刚《尔雅略说》谓邢疏有三善焉,一补郭注之阙,二知声义之通,三达词言之例,“所以新疏纵行,邢疏仍不能庋阁也。”《尔雅注疏》以清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最易得,亦最佳。阮刊附校勘记,凡有关校勘处旁有一圈,依圈检之,殊便学者。

猜你喜欢

  • 九峰志

    四卷。清陈祚康、魏杰撰。陈祚康,字黼平,福建侯官(今属福州)人。魏杰,字拙夫,福建侯官(今属福州)人。《九峰志》同治六年(1867)刻本,共四卷。分为四门。一形胜,二寺院,三碑铭,四艺文。其谓九峰山日

  • 在官法戒录

    四卷。清陈宏谋著。陈宏谋(1696-1771),字汝咨,号榕门,广西临桂(今桂林)人。雍正进士,乾隆间官至两广总督、署湖广总督、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为一代名臣。本书是他任地方督抚大吏时所作。书前有自

  • 路史

    二卷。明徐渭(1521-1593)撰。徐渭字文长,一字文清,自号天池山人,晚年号青藤道人。诸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曾为闽浙总督胡宗宪幕客,常与之策划军事。后胡宗宪因事下狱,徐渭惧祸而发狂,隆庆元年

  • 尚书注疏

    见《尚书正义》。

  • 顾氏家集

    八种,二十一卷,附录二卷。顾燮光(1875-1949)编。顾燮光字鼎梅,浙江绍兴人。清光绪年间廪贡生。善书画,尤好金石碑版之学,著有金石著作数种及《非儒非侠使斋诗文集》。是编为顾燮光汇集自曾祖及兄四代

  • 巢氏诸病源候总论

    五十卷。隋巢元方(约550-630)等撰。巢元方,隋大业中太医院博士,余事不详。隋大业六年(610),巢元方奉诏主持修成《诸病源候论》。此书又名《诸病源候总论》,《四库全书》题《巢氏诸病源候总论》,简

  • 归田吟稿

    二卷。庞鸿书(?——1915)撰。庞鸿书字郦亭,江苏省常熟人。清末进士,曾参与镇压义和团,又以御史出抚湘、黔。工经史,精音韵,在官时亦著述不辍,曾著有《读水经注小识补》、《元和郡县志》、《四十七镇图说

  • 楚辞集注

    八卷。附《楚辞辩证》二卷,《楚辞后语》六卷。宋朱熹(详见《周易平义》)撰。《楚辞集注》作于朱熹任潭州(今湖南长沙市)荆湖南路安抚使时(1193年),或者有感于赵汝愚被罢相出朝之时(1195年)。《楚辞

  • 竹书纪年集注

    二卷。清陈诗撰。诗字愚谷,别号大桴山人,蕲州(今属湖北)人。乾隆进士。官至工部主事。其学问渊博,著作丰富。有《竹书纪年集注》等。诗撰是书,经传合者为多,取春秋内外传及周秦诸子事迹相类似者,与为证明。又

  • 哭庙纪略

    一卷。清不著撰人名氏。是书所记,与《辛丑纪闻》略同,恐系一书而传抄为二者。《哭庙纪略》有嘉庆二十四年(1819)白鹿山房刊刻《丛刻三种》本,商务印书馆《痛史》铅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