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孟子注

孟子注

① 一卷。晋綦毋邃撰,清马国翰辑。邃字及,里爵俱无考。裴駰《史记索隐》两引邃注《列女传》语,《隋书·经籍志》列其书于皇甫谧《列女传》之下,杜预《女记》之上,则邃为晋人无疑。《隋书·经籍志》邃有《孟子注》九卷,已亡。而《新唐书·艺文志》又载綦毋邃《孟子注》七卷,较《隋志》缺二卷。其书见李善《文选注》所引凡五条。《通典》所引一条。宋熙时子《孟子外书》所引凡四条。其解“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一条,焦循《孟子正义》采之,也据《文选注》。该书有《玉函山房辑佚书》本。② 一卷。唐陆善经撰。善经字及爵里都无考。《新唐书·艺文志》有陆善经《孟子注》七卷,其书宋代尚传。《崇文总目》说,善经为唐人,以为轲书初为七篇,因删去赵岐《章指》与其注之繁重处,复为七篇。其书不知佚于何时,唯孙奭《音义》引之。马国翰仅据《音义》,辑成一卷,其他训诂,已不可见。据孙奭《孟子正义》说,自陆善经以降,其训诂虽小有异同,而都归宗于赵氏。但除《音义》所录诸条外,其他说无与赵氏有大不同处。该书有《玉函山房辑佚书》本。

二卷。清陈澧(详见《别本孟子注》)撰。是书首有陈澧自题。所注皆从涵泳体验得来,或举其要,或抉其微,或发其疑,又或借以证史感时。语皆平实,不骛高深。书间有涉及考订处,如“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澧认为“方四十里”乃为“方十里者四”。“文王之囿,方七十里”也是如此。又如“富岁,子弟多赖”,谓“赖”为“懒”,赵朱注皆非。但如此之类书中不多。至于告子荀子之言性,及后来李泰伯讥不尊周室,不当劝齐梁之君王天下,以及王阳明致良知的是非等,都依据《孟子》七篇,加以辨正。该书有原稿本。

猜你喜欢

  • 崧庵集

    六卷。宋李处权(生卒年不详)撰。李处权,字巽伯,溧阳(今江苏省溧阳县)人。宣和间,与陈叔易,朱希真以诗名。南渡后尝领三衢。处权乃李淑曾孙,淑家典籍颇富,其《邯郸图书志》,晁公武每引为据。处权承其世学,

  • 凌溪集

    十八卷。明朱应登(1477-1526)撰。朱应登,字升之,号陵溪,宝应(今江苏宝应县)人。明弘治十二年(1498)进士,除南京户部主事,知延平府,历陕西提学副使,迁云南左参政,后罢归。著有《凌溪集》。

  • 魏桓范

    见《世要论》。

  • 春秋左传要义

    三十一卷。宋魏了翁(详见《周易要义》)撰。此书亦其所辑《九经要义》之一。其体例亦同于诸经要义,乃节录先儒注疏之文,每条之前,各为标题,而系以先后序第。魏了翁《李明复春秋集义序》云:“余尝览诸儒之传,至

  • 四书讲义参真

    十九卷。清党瀛编辑。党瀛,字海峰,陕西武功(今陕西武功)人。是书首有钱宝琛、凌泰封、张祖基三序,《论语》十卷、《大学》一卷、《中庸》一卷、《孟子》七卷。大旨遵《朱子章句集注》,集诸儒异同,间或也自抒所

  • 古赋辨体

    八卷。《外集》二卷。元祝尧(1318年前后在世)编。祝尧,江西上饶人,延祐五年(1318)进士,官无锡州同知。生卒年不详。书中收《楚辞》及两汉以至宋人辞赋,每朝录数篇,以辨其体格,凡八卷。外集二卷则拟

  • 遂初堂文集

    九卷。清杨兆曾(约1662前后在世)撰。兆曾字青岩。江苏武进人。生卒年均不详。顺治九年(1652)进士。知建宁县,招抚巨寇萧维堂有功。官至福建延平道按察司副使。此集共九卷。集中所录均为杨兆曾所撰之文。

  • 中候运衡

    一卷。清乔松年辑。《太平御览》第八十“帝尧刻璧,率群臣东沉于洛,书曰:天子臣放勋德薄,施行不亢。”《礼记·曲礼》疏所引,作《中候运行》;而《路史》则云:“尧刻璧为书沉洛,今《运衡》篇是也。”古代行、衡

  • 朱子文公传道经世言行录

    八卷。清舒敬亭撰。舒敬亭字孝徵,铜山(今属江苏)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本书为朱熹言行汇编,第一、二卷为年谱、行状;第三卷为道学渊源;第四卷为伊川行状及道体;第五卷为学存养克己;第六卷教人儆戒;第七卷

  • 大梦编年

    一卷。清汪荆(1794-?)自撰。荆字松樵,山东陵县人。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举人,历官高陵、宁陕、长武、山阳等县知县。此编分年系事,记至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记家事、读书、历官等事,每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