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孔北海集

孔北海集

一卷。汉孔融(153-208)撰。孔融字文举,鲁国(今山东西南)人。孔丘二十世孙。建安七子之一。少慧,性孝友,好学博览。年十岁,见李膺,膺与宾客均奇之。独太中大夫陈韪讥他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他对道:“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陈韪为之涤感不安。何进辟为侍御史。后又为虎贲中郎将。献帝时,为北海相,立学校,表儒术。寻拜太中大夫。值汉室之乱,志在靖难,然才疏意广,迄无成功。尝发豪语道:“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吾无忧矣。”献帝都许,徵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后为曹操所杀。据《后汉书》孔融本传载,“魏文帝深好融文辞,叹曰扬班俦也。募天下有上融文章者,辄赏以金帛。所著诗、颂、碑文、论议、六言、策文、表檄、教令、书记凡二十五篇。”《隋书·经籍志》则载《汉少府孔融集》九卷,注曰梁十卷,《录》一卷。较本传所记已多增益。新、旧《唐书》皆作十卷,盖犹梁时之旧本。《宋史》始不著录,则其集宋时已佚。此本乃明人所掇拾。凡表一篇,疏一篇,上书三篇,奏事二篇,议一篇,对一篇,教一篇,书十六篇,碑铭一篇,论四篇,诗六篇,共三十七篇。其中《圣人优劣论》盖一文而偶存二条,编次者遂析为两篇,故此集实为三十六篇。张溥《百三家集》亦载此集,而较此本少《再告高密教令》、《告高密县僚属》二篇。大抵捃拾史传类书,多断简残章,首尾不具。而非隋、唐之旧。苏轼《孔北海赞》序亦称“读其所作《杨氏四公赞》,今本亦无之。则宋人所及见者,今已不具。然人既国器,文亦鸿宝。虽阙佚之余,弥可珍也。”其六言诗之名见于本传。今所传三章,词多浅近,又皆盛称曹操功德。断以孔融之生平,可信其义不出此。即使旧本有之,亦必黄初间购求遗文,赝托孔融作以颂曹操,未可定为真本。本书传世者有《四库全书》本。《乾坤正气集》本。

猜你喜欢

  • 道德真经解

    二卷。宋陈象古(生卒年不详)撰。陈象古曾官任承议郎,传说他儒道兼通。撰有《道德真经解》。宋人研究《道德经》者,有的主张道德分别,有的主张道德混一。陈象古认为道包于德,德和于道,没有分别,主张道德一体。

  • 四书讲义

    四卷。清安维峻撰。维峻字晓峰,陕西秦安(今陕西秦安)人。官至给事中。是书随意就一章或数章为说,不依书的次第,其说纵横泛滥,博而能切,其中有说四书而兼正他经者,如陈成子弑其君章。维峻谓圣人因旧史以作《春

  • 质盦经说

    一卷。清末白作霖撰。作霖字振民,江苏通州(今江苏省南通市)人,生卒年不详,光绪十一年(1885)举人,曾修业于南菁书院,向黄以周习经学。此书说经三十五条,均为书院应课之作,并经黄以周审定。作霖治经,致

  •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三卷十七节。不知作者姓名。约成书于宋代,也有人认为是唐五代寺院“俗讲”的底本。话本小说,是存世最早演述唐僧取经故事的文学作品,写唐代僧人玄奘与猴行者赴西天取经,历经艰险磨难,功成归返的故事。唐僧取经故

  • 洗心斋读易述

    十七卷。明潘士藻(生卒年不详)撰。士藻字去华,号松雪,婺源(今江西婺源)人。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官至尚宝司少卿。《明史·李沂传》中附有藩士藻事迹,可参看。潘氏还著有《暗然堂类纂》一书,记所见所

  • 易问笺

    一卷。明舒芬(1484-1527)撰。芬字国裳,号梓溪,江西进贤人。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因谏南巡,被贬谪福建,盐课司副提举。嘉靖初复职,又因争议大礼被当廷杖笞。不久又遭丧母之

  • 簠斋金石文考释

    一卷。清陈介祺撰。陈介祺(1813-1884),字寿卿,号伯潜。山东潍县(今潍坊市)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官翰林院编修。陈氏治金石之学,深受阮元影响。他广为收集,精于鉴别,注重铭刻文字,是

  • 法华击节

    一卷。明代释德清(1546-1623)撰。德清,俗姓蔡,自号“澄印”,别号“憨山”。为明末四大高僧之人。安徽全椒人。二十岁从南京报恩寺出家,博通内外典。个人兴趣爱好较为广泛,擅书法。“生平爱书晋唐诸帖

  • 御制耕织图

    二十三幅。清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撰。清圣祖玄烨命人绘制耕图、织图各二十三幅,“以颁示子孙、群臣,俾知粒食维艰,授衣匪易。”(《续四库提要》)每幅图上均附诗一首,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

  • 学圃杂疏

    一卷。明王世懋(详见《却金传》)撰。是书主要记载王氏园圃中所有以及其所闻所见的花、果、蔬、瓜、豆、竹等花木、果品、蔬菜。主要以花为主,草木之类则从略。各记载其品目及其种植的方法。《续说郛》中载有此书,